經典美文

出自DOLLARS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長處 難處 好處

徐文秀

   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与人究竟如何相处?老人平静而淡定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静静想一想,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

  多看人長處,既是一種角度,更是一種態度。《列子•說符》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走了,於是,處處注意那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覺得那個人無論是走路的樣子,還是臉色,抑或是說話的樣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後來,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覺得他走路的樣子、臉色、說話都不像是偷斧的人。現實中,有的人或先入為主看人,或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或乾脆門縫裡看人,等等,結果不是把人看歪了,就是把人看扁了,或者把人看壞了。延安時期,陳雲同志在擔任中組部部長時,曾一再告誡,要樹立一個觀念,要看幹部的長處,你要光看他的短處,沒有一個可用之人了,必須發現他的長處,這樣我們才能使用每個人的長處。全面而不是片面、動態而不是僵化、具體而不是抽象、發展而不是靜止地看待他人,就能看到一個生動鮮活的人、一個豐富多彩的人和一個可用有益的人。

  多幫人難處,既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情懷。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與人之間就應當互相幫助、攜手前行。所謂「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幫不幫」,說到底都是一些「偽命題」。現實中就曾發生過讓人唏噓和感慨的故事。某人路過河邊,見一小孩落水沒有立即下水救援,當他回家沒有找到兒子後,方才返回出事河道,發現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兒子,再將兒子從水中救起,為時已晚,小孩已溺水身亡。從根本上說,幫人就是幫己,我為人人就是人人為我。今天我幫人,等於明天人幫我。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的社會還有很多人有各種各樣的難處、有各式各類的苦痛,特別是,我國還有很多生活在山高水冷、地僻天遠的貧困人口,不少人都眼巴巴渴望著得到幫助。常懷惦記之心,常抱揪心之情,盡己所能,幫人所難,解人燃眉之急,助人成功之臂,可以說是積德行善,更是提升做人的境界。

  多想人好處,既是一種修為,更是一種修養。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是個人努力和貴人相助、高人指點、友人幫襯、家人支持的共同結果。然而,現在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功,滿腦子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容易,一開口就是自己多麼努力、多麼艱辛,充其量再夸上幾句自己的家人,他們看不到也想不起組織和他人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和好處,有的甚至還會反過來念念不忘誰誰誰刁難、排擠、打壓過自己,耿耿於懷某某某妒忌、誣陷、誹謗過自己,等等。於是總是憤憤不平,委屈難消。知恩、感恩、報恩,是一種修養,是做人的美德和本色,對於那些在危難時、關鍵處、重要事幫助過自己的人,不可、不該更不能忘卻。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說得好聽、唱得動聽,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這樣做了,實際上既心安、又理得,還為自己加分。

  多看人長處、多幫人難處、多想人好處,則多一種祥和、多一份快樂、多一片天地,健康良性的「朋友圈」則會越擴越大,人生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布鞋情結

①一生太長,沒有誰會記住生活中的所有小細節;一生太短,誰也不能保證什麼可以在生命里不離不棄。唯有一種情結,不受似水流年的羈絆,穿過光陰的縫隙,在回眸的斑斕光影里,那份美好、那份溫暖,常常在不經意間,就被連根拔起。布鞋,就是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一種情結。

②前幾天,當我經過我家附近那條街,發現新開了一家「老北京布鞋」店時,忍不住停下了腳步,望著古色古香的招牌,那一剎那,內心波濤翻滾,那些與布鞋有關的舊時光就這麼被輕易地喚出來了。

③在我記憶中,布鞋是伴隨著童年一起成長的,只是後來不知不覺就走丟了。小時候,印象中的奶奶與母親一有空就會坐在寬敞的屋檐下,每人身邊一個針線篼,時而穿針引線,時而漫不經心地閒聊幾句。很多時候,隔壁的周姨李姨也會來一起湊熱鬧,一邊納著鞋底一邊用手縫針往頭頂上習慣性地摩擦兩下,再拉開嗓門閒侃幾句,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切磋手藝,互相欣賞。在農村里,一個女人勤勞不勤勞,只要看看家裡人腳上穿的鞋就知道了。

④那時候,女孩嫁人前是要做很多鞋的,包括婆家的所有親戚與娘家的所有親戚。我姨媽家的幾個姐姐在結婚前,都被母親接來家裡住上一段時間,主要任務就是做鞋、以及繡那些布滿了五顏六色花朵圖案的鞋墊。每次只要母親叫我做事,我就會發脾氣,故意甩響東西或者大聲反抗,這時候,姐姐自然就會過來幫忙,我便溜之大吉,如今想來,真是太聰明了。

⑤還記得一個寒冷的冬天,當我穿上母親做的新棉鞋上學時,經過鄰村一個阿婆家門口,她正在院裡曬太陽,看到我腳上的鞋好生羨慕,一雙黑得發亮的燈芯絨棉鞋,一連問我好幾遍,是不是好暖和啊。我心裡既高興又不安,因為她腳上的單鞋都快磨破外層了,回去把這事告訴了母親,母親立刻對我說:「明天你先穿舊的吧,把這雙鞋送給阿婆穿,她沒人為她做。」第二天,當阿婆的小腳穿上我的棉鞋時,她滿是皺紋的臉龐頓時樂開了花。許多陳年舊事早已模糊不清了,阿婆也早已做古,一些記憶卻如黑白電影在腦海里不經意循環回放。

⑥手工做的布鞋雖然實惠、舒適、輕巧,但是每當下大雨時,就很不方便。在我上一年級時,父親就為我買了黑色雨靴,當我看著老師和光著腳丫手裡提著布鞋的同學都圍過來觀看時,才發現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有靴子,老師還開玩笑地對我說:穿了這麼好的鞋,一定要考一百分啊。大概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對布鞋有所挑剔了,加上街上又開始流行一種白帆布鞋,同時還有一種塑料底布鞋,看起來比做的布鞋要精巧,鞋口還有繡花,所以越來越覺得布鞋有些土氣,母親做的鞋也只是偶爾換換腳才穿,儘管家裡做好的布鞋裝了幾口箱子,而我總是常常穿了一兩次就扔一邊去了,等母親發現時,腳已經又長了一截。直到多年後,我望著母親那雙粗糙的手以及針腳漸稀的布鞋,如飲醍醐,幡然醒悟。

⑦北街有一位身價過億的老總,每天穿著普通夾克衫,一雙黑色布鞋,騎著那種老式28寸黑色自行車上下班,穿行在繁華熱鬧的街道,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眾說紛紜。其實,這何嘗不是一道樸素的風景呢!我想,在他的心裡,一定有著根深蒂固的懷舊情結吧!揮之不去,又無法追尋。不管流年遠逝,時光破碎,沉淪在自己眷戀的情懷中,是誰也體會不到的一片冰心在玉壺。

⑧如今在故鄉荒蕪的地邊再也見不到做鞋的苧麻了,而母親的眼睛也漸漸老花,不再做鞋了。但現在我的鞋櫃裡,卻擺了幾雙精巧的老北京布鞋,當我工作累了回家時,它總是靜靜地陪伴我,與我一起感悟流金歲月的時代文化;在我的心裡,也一直珍藏著一雙布鞋,它柔軟、結實、耐磨,行走在我心上。

龍眼與傘

遲子建

①大興安嶺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燦爛。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們洋洋灑灑地飛舞在天地間,猶如暢飲了瓊漿,輕盈,嬌媚。

②我是喜歡看春雪的,這種雪下得時間不會長,也就兩三個小時。站在窗前,等於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寬銀幕的黑白電影。山、樹、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閃閃爍爍,氣象蒼茫而溫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鄉寫作長篇《額爾古納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個下午,正寫得如醉如痴,電話響了。是媽媽打來的,她說,我就在你樓下,下雪了,我來給你送傘,今天早點回家吃飯吧。

④沒有比寫到亢奮處遭受打擾更讓人不快的了。我懊惱地對媽媽說:「雪有什麼可怕的,我用不著傘,你回去吧,我再寫一會兒。」媽媽說:「我看雪中還夾著雨,怕把你淋濕,你就下來吧!」我終於忍耐不住了,沖媽媽無理地說:「你也是,來之前怎麼不打個電話,問問我需不需要傘?我不要傘,你回去吧!」

⑤我掛斷了電話。聽筒里的聲音消逝的一瞬,我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饒恕的錯誤!我跑到陽台,看見飛雪中的母親撐著一把天藍色的傘,微弓著背,緩緩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夾著一把綠傘,那是為我準備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張不開口,只是默默地看著她漸行漸遠。

⑥也許是太沉浸在小說中了,我竟然對春雪的降臨毫無知覺。從地上的積雪看得出來,它來了有一兩個小時了。確如媽媽所言,雪中夾雜著絲絲細雨,好像殘冬流下的幾行清淚。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濕她的女兒啊!而我卻粗暴地踐踏了這份慈愛!

⑦從陽台回到書房後,我將電腦關閉,站在南窗前。窗外是連綿的山巒,雪花使遠山隱遁了蹤跡,近處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樓。山下沒有行人,更看不到鳥兒的蹤影。這個現實的世界因為一場春雪的造訪,而有了虛構的意味。看來老天也在揮灑筆墨,書寫事態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筆,就是母親夾著傘離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黃昏了。我鎖上門,下樓,回媽媽那裡。做了錯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樣。朝媽媽家走去的時候,我覺得心慌氣短。媽媽分明哭過,她的眼睛紅腫著。我向她道歉,說我錯了,請她不要傷心了,她背過身去,又抹眼淚了。我知道自己深深傷害了她。我雖然四十多歲了,在她面前,卻依然是個任性的孩子。

⑨母親看我真的是一副悔過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數落原諒了我。她說:「以後你再寫東西時,我可不去惹你!」

⑩《額爾古納河右岸》初稿完成後,我來到了青島,做長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後,青島海洋大學文學院的劉世文老師來看我,我們坐在一起聊天。她對我說,她這一生,最大的傷痛就是兒子的離世。劉老師的愛人從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極,而劉老師工作在青島。他們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著爺爺奶奶,在瀋陽生活。十幾年前,她的孩子從瀋陽的一個遊樂園的高空意外墜下身亡。事故發生後,瀋陽的親屬給劉老師打電話,說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媽媽,讓她回去一趟。劉老師說,她有一種不祥的預感,覺得兒子可能已經不在了,否則,家人不會這麼急著讓她回去。劉老師說她坐上開往瀋陽的火車後,腦子裡全都是兒子的影子,他的笑臉,他說話的聲音,他喊「媽媽」時的樣子。她黯然神傷的樣子引起了別人的同情,有個南方籍旅客抓了幾顆龍眼給她。劉老師說,那個年代,龍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沒吃過,她想兒子一定也沒吃過。她沒捨得吃一顆龍眼,而是一路把它們攥在掌心,想著帶給兒子……

⑩那個時刻,我的眼前驀然閃現出春雪中媽媽為我送傘的情景。母愛就像傘,把陰晦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愛也像那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麼乾澀,內里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來,已有幾年未踏上這一條灑滿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親親手用鵝卵石鋪成,在月下泛著朦朧柔和的光。路的那頭,連著那河邊的小屋,連著我的父親。父親呵,你是否依然執著地坐在岸邊,哀怨地吹著笛子,等著兒子的歸來?

  父親愛好吹笛。小的時候,父親的笛聲載滿了我童年的樂趣,像那條絲帶一樣的小河,牽引著我的童心在父親愛的港灣里晃悠。父親很疼我這個惟一的兒子,老喜歡用粗糙的雙手捏我的臉蛋,不顧我疼得哭起來,還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親帶我到河邊的草地上放牛。父親常常放開牛繩讓牛自己吃草,自己便從背後的草簍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間最美妙的音樂。我就靠在父親腿上,看著天邊的夕陽將父親的頭髮染上點點金色。我愛父親,父親的笛聲最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討厭起父親,討厭他滿嘴煙味,討厭他的黃牙;討厭他背個草簍到學校找我,還從窗外傻傻地盯著我看,我還討厭他沒有本事,只知侍弄幾畝薄地,連我的學費也沒能賺回。我和父親逐漸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幾次後,父親不再打著赤腳去學校看我,不再嘮叨著讓我好好學習。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來,這又成了不務正業的標誌。

  我到外地上學去了。離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條熟悉的小路,感覺到一絲眷戀與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過的痕,也划過我的心。幾年時間裡,我未回過一次家。母親在電話里告訴我,我走後,父親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飯不思,只知去河邊吹笛子。最終,我應母親的請求回到了家。到家裡已是夜晚,月剛升起,當我懷著無盡的思緒在小路上行走時,遇到了等我的父親。我忽地一下子哭出來,緊緊抱住了父親。我請求父親給我吹笛,父親答應了。哽咽的笛聲又在耳畔響起,響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憶。我感覺到父親眷眷的愛子之情,感到愧對父親的笛聲,父親愛我,愛著自己的兒子。他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發現它和我的心竟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過的痕。月是路的魂,父親的笛聲是我的心魂!


總想為你唱支歌

落雪有聲

①拉開窗簾,外面竟是漫天漫地飛舞的雪花。一隻鳥雀落在前方的屋松上,孤零零地鳴叫著,不知它為何沒有飛去南方,卻在寒風之中四處尋找著可以落腳在地方。道路兩側高低參差的樹上,全都披戴上了一層白。雪是輕盈的,下了一夜,也沒有把我從夢中驚醒,但她並非無聲無息,此時,她輕輕拍打著緊閉的玻璃窗,在瞬間化為品瑩的水滴,像綴在臉頻的一顆顆眼淚。

②以前有過這樣的大雪,在我十ニ歲的時候。那是一個除夕的傍晚,大地被雪覆蓋著,凝重得不能動彈,我和弟弟懷著渺茫的希望在門口等待。只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跨著大步向我們走來, 伴隨著「咯吱咯吱」踩雪的聲音,是父親!外出一年無音訊的他,終於回家過年了。我們跳了起來,飛奔出去。弟弟撲進了他的懷裡,而我不知何故,壓抑著激動的心情,只拉了拉他的衣襟。

③回到家中才發現,父親只穿了一件單薄的西裝。母親嗔怪說,怎麼穿這麼少?父親笑著說, 穿西裝打領帶,師一點,孩子們看了高興。是的,父親是最愛穿西裝的,我結婚時,他穿著一身穿西裝,特別年輕神氣,很多人不敢相信他竟是我的父親。那個雪夜,他與母親嘀嘀咕咕聊了一夜, 把積攢了一年的話傾倒而出。而我打開了檯燈,讀著川端康成的《雪國》。那悽美悲涼哀婉的故事, 被父母忽起忽落漫暖的低語聲繞著,就像一曲淡淡惆悵的竹笛,以厚重路實的鼓聲為背景。 到了半夜,我走到陽台推開窗,只見雪停了,明亮的月光下,一個銀裝素裏的美麗天堂灼灼生輝。

④以後的每一年,還會有這樣的大雪,但是那個美好的夜晚卻再也無法重回。在父親突然離去以前,死亡是唯美的是抽象的,是隔著雲霧觀看的一道風景。而父親的離去剝離了厚重踏實的背景,讓生命的真相殘酷而赤裸地呈現在我的面前。文學作品裡,那些所有的悲傷與苦痛,都躍出紙面成為了我的現實。

⑤就在這大雪紛飛的清展,我重讀了遲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地與愛人一起攜手在雪中散步時,曾感動於無與倫比的幸福而落下眼淚。她的愛人離開後,每當下雪,她就在想像中重溫那些美妙的時光。此時,當雪花輕輕拍擊著窗戶,我抬頭向外張望,仿佛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穿著單薄的西裝,大步地向我走來,伴隨著「咯吱咯吱」踩雪的聲音。這次,我一定不會像少年時代那樣羞怯,我一定會緊緊地緊緊地擁抱他。


最後的牽手

雷抒雁

⑴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裡。

⑵這是一雙被歲月的牙齒啃得乾瘦的手:灰黃的皮膚,像是陳年的黃紙,上邊滿是漬一般的斑點;不安分的筋,暴露著,略略使皮與指骨間,有了一點點空隙。那些曾經使這手顯得健壯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這是長年疾病的折磨所雕鑿出來的作品。

⑶可是,母親仍然緊緊地握著這手。很久都是相對無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動了一下,便放鬆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鳥,輕輕地轉動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⑷「要喝水嗎?」她貼近他的臉低聲地問。

⑸父親不回答,只是無力地拉著母親的手。母親知道,他實在是沒有力量了,從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準備從這個肉體上撤離。不過依著對五十多年來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隨著那手的意願,追尋著那手細微的指向,輕輕地向他身邊移動著。到了胸前,她感覺到父親的手指還在動。又移到頸邊,那手指似乎還在命令:前進!不要停下來。

⑹母親明白了,全力握緊那乾枯的手,連同自己的手,一齊放在他的唇上。那乾枯的手指不動了,只有嘴唇在輕輕嚅動。有一滴渾濁的淚從他灰黃多皺的臉頰上滾落下來。

⑺許多記憶一下子湧上她的心頭。從這兩雙手第一次牽在一起的時候,父親就這樣把母親纖細的手握在自己手裡。那時,父親的手健壯、紅潤而有力量。母親想掙脫他的手,但像關在籠子裡的鳥,沖不破那手指的門,直到她心甘情願地讓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裡。

⑻這兩雙手相牽著,走過一年又一年,直到他們的子女一個個長大,飛離他們身邊。貧困的時候,他們坐在床邊,父親拉過母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裡;苦難的時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裡。手指好像是一些有靈性、會說話在的獨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術師神奇的吹了一口氣,什麼就都有了。信心、勇氣、財富,一切都有了。

⑼難道就是這兩雙手一相牽,就能相守一生?或許這只是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

⑽可是,他們彼此聽得懂這手的語言:關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勵、安慰……現在,生命就要首先從他的一雙手中滑落。曾經有過的共同的幸福記憶,都將從這一雙手首先遠去了。母親的手在父親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暫一瞬,便感到那隻乾枯的手不再動了,失去了溫度。屋子裡突然一片靜寂,原來那咕咕作響的氧氣過濾瓶不再作聲了。時間到了!

⑾母親沒有落淚,站起身來。望著那一張曾經無比熟悉、突然變得陌生的臉,她慢慢抓起父親的手,輕輕地貼在自己唇邊。她覺得沿著手臂的橋,那個人的生命跑了過來,融匯在自己身上。

⑿她相信自己不會孤單,明天,依然會是兩個生命、兩個靈魂面對這同一世界。


百合花開

宓月

①小時候,跟父親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叢裡,它獨自開著。它幾乎和我一樣高,花朵像喇叭一樣大,卻一點也不張揚,白色的花瓣微卷著,露出嫩黃的蕊。擎起它的根莖好像不勝重力地自然彎曲,讓它看上去那麼高貴,卻又那麼地孤寂。

③我被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挪步。

④父親說,這是野百合。因為我喜歡,父親決定把它帶回家。我本以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沒想到,父親小心翼翼地撥開草叢,先清除了周圍的一大片雜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現在我面前。它像童話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現在這片山谷里。它純潔的白,讓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麼無助而脆弱。我擔心它那瘦長的根莖,風一吹就會被折斷。父親用隨身攜帶的一把小鋤頭從四周開始挖土,他掏得很深。我全神貫注地守在一旁,扶著花朵。很快,一個桌球大小的球莖,完整地懸空出來。

⑤父親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托著球莖,把花朵擱在肩膀上。我歡天喜地地跟在父親身後。那朵百合花在父親的肩頭一顫一顫的,正沖我笑嘞。

⑥父親把它種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將它固定好。經過一番騰挪,野百合似乎也累了,有些萎靡不振。我疑惑地問父親,它還能活麼?父親笑笑,說你明早來看它。第二天一起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過了一夜,野百合似乎適應了新環境,精神抖擻地立 起來。碩大的花瓣上,還有幾顆露珠在晨光中閃爍。我的整個暑假,因為它,多了許多憧憬和幻想。每天,我像探望老朋友,看它在風中搖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滿嫩黃嫩黃的花粉……

⑦九月天氣逐漸轉涼,野百合也在一陣陣的涼風中逐漸枯萎、凋零。看著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暫、美的易逝,讓我第一次感到了憂傷。父親說,我們可以把球莖分瓣,來年會變成幾棵,父親將百合花的球莖挖出來,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歲那個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遲遲沒有冒出來,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美麗的雪花,春節的喜慶,使我幾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天來了。太陽的溫暖改變了這個世界。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屋旁的菜地里齊刷刷地站著一溜茁壯的青苗,七八棵的樣子,像一支小隊伍。我即刻興奮地跑去告訴父親,我的百合花長出來了! ⑨父親讓我知道了一朵花是怎麼長成的,也教會了我認識這個世界、熱愛這個世界。是他給予我的歡樂太多,讓我二十年都不願走出他給我的幸福時光。可他又是多麼的殘酷,二十年前就丟下我獨自遠去。讓我經常在這一刻談笑風生,下一刻便愁雲密布。

⑩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太過匆促、短暫。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剎那光芒,要我們用盡一生去尋找、撿拾。我常常會突然忘卻自己身在何處,滿心滿眼都是父親的影子,伸出手卻總也觸摸不到他。那倏然間的驚悚,似一個無底的深淵,無論我怎麼努力,世界的一角已無可挽回地淪陷……直到今天,每當看到百合花,我都會傷感和悵惘,我知道它們中永遠不可能有陪伴我成長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愛無限地放大,最愛我的父親也不會再回來。可我仍固執地相信,還有許多野百合在某個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開。它是我 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時的希望,是當我的人生沉入谷底時,亮著的最後一束光芒……

碗公花

  是谁家晒了地毯忘记收,搁在篱笆上,又是开花,又是牵扯?春风如笛响,春雨如长鞭,于是,东家后院、西家门前,那万万千千的活结一奔跑,就把田野踏成大荒漠。春雨一落鞭,它们就愈跑愈远,笛声吹几响,它们就开几朵花儿。我们叫它“碗公花”。

  童年時,我不是用竹心穿成圓圈掛在脖子上,就是拔地瓜的莖葉,一搭一搭地折成項鍊、手鐲,掛得滿身都是,儼然一個公主。我自認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孩子,成天鎖在房裡,看鏡中戴了牽牛花的自己。但是,阿婆告訴我,摘一朵牽牛花就會打破一個「碗公」。我不曉得最初是因為牽牛花長得像「碗公」,所以就叫它「碗公花」,還是因為摘過花的人曾砸了碗公,所以才叫它「碗公花」。不過,有一點我確定的是,從那以後,我很少去摘它了,因為我時常弄破碗,心裡就愈加迷信牽牛花是會發脾氣的花了。

  在我的記憶里,牽牛花一年四季都開,仿佛從未見它歇過。念初中時,我每天要騎半個多鐘頭的腳踏車上學。路的旁邊是河,河岸上種了一大排竹子。竹子太長了,自然地垂成弧形,像一道拱門,隨著晨風輕搖,那拱竹上鋪了一層牽牛花,花藤長長短短地垂下來,風一吹,藤條便一上一下地盪起來,把千朵萬朵斂著養神的牽牛花一一拍醒。

  每當騎到這一段路時,我總愛加快速度,「咻」地衝過這道竹之拱門、花之山洞,然後出其不意地伸手往上一打。有時候會打下一兩朵仍在睡覺的牽牛花,那種舒暢快意的心情真不知如何形容。後來,那些垂竹被剪掉了,因為過路不方便的緣故。至今,我仍深深記得那處竹門花洞,每次想起,仿佛又見花洞鮮明在眼前。

  牽牛花是最愛蓋屋頂的花。人們在屋頂上鋪了一層又一層的瓦片,千思萬慮地想防雨。我在鄉下見過一個很聰明的農夫,他的屋頂上全長滿了牽牛花,鋪得再周遍不過了。雨一來,牽牛花便打開大大小小的「碗公」,把雨水一點一點地盛起來,等太陽出來的時候,再把水進貢給天空。屋頂有破損落瓦的煩惱,牽牛花卻愈長愈新,只要幾隻麻雀、幾隻小雞偶爾上去施施肥,它就會安分地把屋頂守得緊緊的。

  我曾問過自己,如果是花,願意是哪一種花?剛開始,總希望是最美麗的。後來,我感動於牽牛花強韌的生命力,竟連被扯斷在草堆里,還能從容地迎接陽光,把「碗公」一個接一個地打開。雖然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動彈不得,但拘得了一時,豈拘得了一世?那些生命的觸鬚必定會再度伸出來,再抓住泥土,再呼吸空氣。原來,這世界對於強韌的生命力是無可奈何的。一地的牽牛花,它哪裡懼憂花朵被踐踏,藤蔓被截掉?踩得碎花,可踩不碎潛藏於大地腹部那雙蠕動的巨掌。只要巨掌動,自有花朵不停地進出來,只要有泥有土,便天地間自由來去。


家園落日

莫懷戚

很久以來,我都有種感覺:同是那個太陽,落日比朝陽更富愛心。

我想起已到過許多地方,見過各種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黃古舊,半透明,邊緣清晰如紙剪。此時起了風。西北一有風則蒼勁,芨芨草用力貼緊了地,細沙水汽一般遊走,從太陽那邊撲面而來,所以感到風因太陽而起;恍惚之間,太陽說沒了就沒了,一身鬼氣。

雲海落日則很飄忽柔曼,宛若一顆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淵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懸,再突然又整個不見了,一夜之後從背後起來。它的顏色也是變化的——我甚至見過紫色的太陽。這時候連那太陽是否屬實都沒有把握。

平原落日總是一成不變地漸漸接近地平線,被模糊的土地浸潤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沒了耐心,扭頭走開。再回頭,什麼都沒啦,一粒種子種進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國。或許因為是別人的太陽,總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無論如何也看不到太陽是怎樣浸進海水的,隔得還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時候。這時美國朋友便驕傲地說,看,一顆水球在輝煌地接納火球了。我說唔,唔唔。說到底,我看得最多的,還是淺緩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說起它想到莊稼和家園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個人。在我居住的中國川東,就是這種太陽。

我常常單騎出行,駐足國道,倚車貪看丘陵落日。那地勢的曲線是多層的,顏色也一一過渡,從青翠到濃綠,從濃綠到黛青,而最近夕陽之處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霧靄。

似乎一下子靜了一陣,太陽就這樣下來了:紅得很溫和,柔軟得像泡過水,讓我無端想起少女的紅唇和母親的乳頭。有時候有如帶的雲霞繞在它的腰際。有時候是羅傘般的黃桷樹成了它的托盤。農舍頂上如縷的炊煙飄進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風中搖曳,有時也搖進去了。

當路人不顧這一切時,我很焦急,很想說,喂,看哪!

兩隻小狗在落日裡追逐;老牛在落日裡舐犢……有一天一個老農夾在兩匹馬之間,在光滑的山脊里走進了太陽。馬馱著馱子。老農因為老了,上坡時抓著前面的馬尾巴。後面的馬看見了,就將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搖著。

我不禁熱淚出眶,一種無法描述的愛浸透全身。

這個遲暮的老農!他隨心所欲的自在曠達讓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遲暮只有一瞬,長的只是對遲暮的憂慮而已。

這個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經反覆思索這種落日為什麼特別豐富——曲線?層次?人物活動?抑或角度的眾多?最終承認:僅僅因為它是家園落日。 家園!這個毫無新意的單純的話題!家園的感覺何以如此說不清?譬如在我生長的重慶——我心知凡是它能給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給予,然而一切的給予,又代替不了家園。關於這個,一切的學術解釋都是膚淺,似是而非的。只能說:家園就是家園。而人在家園看落日,萬種感覺也許變幻不定,有一種感覺卻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陽啊!


禮物

手中雕刻生花,刀鋒千轉蜿蜒成畫,素昧平生的木匠,用他的人生哲學,影響了年少輕狂的我,於是,這變成了他贈與我的最好的禮物。 那是幾年前的一個午後,我在街頭偶然踏入一個暗紅的木門,像武林人偶入桃花源一般,我走進了一家木雕小店。

慢慢踱步,遊歷在這燈光交織的世界,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木雕,想像著它繁瑣的製作過程,心中不免感慨萬分。

轉過一個彎,就到了老人的工作室。可這哪裡是工作室,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地面無一絲木屑,乾淨得如同過水明月一般,無一絲瑕疵。只見老人俯首於燈下,正雕刻著一個在我看來近乎完美的木雕。他不時地用小刀刻一刻,刮一刮,木屑此時也乖巧極了,不恣意飛揚,只在燈光的照射下慢慢落下,靜靜地飄落在盒子裡。如此幾番,他終於像是滿意了,小心地放下木雕,脫下手套,站起身來,伸了伸懶腰。我突然注意到桌旁的一碗雞蛋面:他不會沒吃早飯吧,現在可都快中午了呀!

他轉過身,疲憊的目光對上了我驚詫的眼神,「老人家,你這麼幹不累嗎?」我給他打了個招呼。他略有些驚訝,但是隨即又回過神來,回答道:「小朋友,干自己喜歡的事,你會疲倦嗎?只要靜下心來,哪有什麼累不累呢?」他微嘆一口氣,又繼續對我說,「這世界呀,功利心太重了,我只想窩在這兒,哪怕一天兩天甚至是一個月兩個月。我不想強求別人來買我的產品,只想遇見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他們喜歡木雕,熱愛藝術,與我有共同語言聊上幾句,我就滿足了。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少了,大家都忙得很,沒時間到我這來,看我做木雕了。」他嘿嘿一笑,笑意盈滿眼眶,顯示著滿足與釋懷。

我不由得吃驚了。在這個人人都往「錢」看的年代,在這個行色匆匆的年代,竟還有他這樣的人,一心沉醉在自己喜歡的小事中,不圖名,不圖利,只求內心的喜悅與滿足。

那天,我跟老人聊了很多。臨走時,他把那件剛做好的木雕送給了我。

如今,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我再次想起了那位老人,那個木雕。我把小巧的木雕放在手中,慢慢端詳,心中的煩悶竟然一下子就不見了,心兒變得越來越寧靜。此時,我才明白了老人贈送這件禮物的苦心——他是在告訴我,不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一顆安寧不浮躁的心,如此,才能以一顆平常心面對生活的起伏成敗,才能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獲得最後的成功。

想到這,我的心更加沉靜、安寧了,我第一次抓到了我撲騰亂飛的心,將它安放在我的胸膛,而不是放在天上。

謝謝您,老人,在我青春躁動的時期,贈予我一份最好的禮物,從此讓我明白,只有安心靜氣,背負工匠精神,才能成就美好的自己。


讀書使人優美

畢淑敏

優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個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絕大多數人的心願。誰不願意美好啊?除了心靈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為了這份美好,人們使出了萬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見的整容,比如塗脂抹粉的化妝。為了撫平臉上的皺紋,竟然發明了用肉毒桿菌的毒素在眉眼間注射,讓面部微小神經麻痹,換來皮膚的暫時平滑……讓我這個曾經當過醫生的人,膽戰心驚。

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美容之法,卻被人們忽視,那就是讀書!

讀書的時候,人是專注的。因為你在聆聽一些高貴的靈魂自言自語,不由自主地謙遜和聚精會神。即使是讀閒書,看到妙處,也會忍不住拍案叫絕……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知道這個世界上可以為師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而傾聽,是讓人神采倍添的絕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視,而每一個生命也都不應被忽視。你重視了他人,魅力就降臨在你雙眸。

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嘆的同時拈頁展顏。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裝點,微笑可以傳達比所有語言更豐富的善意與溫暖。有人覺得微笑很困難,以為是一個如何掌控面容的技術性問題,其實不然。不會笑的人,我總疑心是因為讀書的不夠廣博和投入。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濃縮的歡愉因子,當你靜夜撫卷的時候(當然也包括網上閱讀),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騰,迷住了你的雙眼。你眉飛色舞,中了蠱似的笑起來,獨享其樂。也許有人說,我讀書的時候,時有哭泣呢!哭,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微笑,因為靈魂在這一個瞬間舒展,盡情宣洩。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樂累加一處,都抵不過我在書中得到的歡愉多。而這種欣悅,是多麼地簡便和利於儲存啊,物美價廉重複使用,且永不磨損。

讀書讓我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還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我們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你在書籍里看到了無休無止的時間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當你把他人的聰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輕輕說出的時候,你的紅唇就比任何美麗色彩的塗抹,都更加光艷奪目。

你想美好嗎?你就讀書吧。不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但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堅持下去,持之以恆,優美就像五月的鮮花,某一天飄然而至,簇擁你胸前。

晨讀如沐

李丹崖

①看《世說新語》,發現古代名士有兩大習慣,一為晨沐,二為晨讀。

②晨沐很好理解,就是早晨洗個熱水澡,沖走夢魘和驚悸,洗去美夢裡的虛幻和不切實際,精神抖擻地走向嶄新而美妙的一天。

③那麼晨讀呢,也很好理解。人云,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其實,對於某些「精神上的墾荒者」來說,半日不讀書就架不住心靈的虛空和焦灼了,因此,就需要展卷閱讀,讓濃濃的墨香薰陶自己混沌的靈魂,讓書里的警句激活自己的慵懶和睏倦,精神飽滿地去耕耘奮鬥和打拼的心路。


④看過無數個「偎雪夜讀」的典故,聽過了太多「頭懸梁、錐刺股」的傳說,「鑿壁偷光」也在我們耳邊迴響了不知多少遍,還有「紅袖添香夜半讀」,我總覺得這些人要麼把「閱讀」弄得太苦情,要麼把「閱讀」弄得太煽情,要麼把「閱讀」弄得太矯情。真正理想化的閱讀都不是這個樣子,他們生錯了時代,這不怪他們,但他們也選錯了閱讀的最佳時機。

⑤閱讀的最佳時機應該是早晨:耳根清淨,滿目鮮活,書卷在握,清風徐來,舒適愜意。沉進書里,或作吮指狀,或凝神屏息;看到妙處,或拍案叫絕,或手舞足蹈;讀到悲情,雙目紅潤,淚眼婆娑;讀出諧處,仰天大笑,喜上眉梢。真正的閱讀就應該是這種禪定的狀態,任爾東西南北風,手握冊頁,我自巋然不動。文字在精神的外圍蒙上了一層金剛罩,管他外面風雨琳琅,翻開書,滿目都是晴天。

⑥現代人的起床方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被嘹亮的雞鳴叫起來;被鬧鐘叫起來;被書房叫起來。

⑦被雞鳴叫起來的人要麼是辛苦的農人,要麼是嚮往自然的隱士;被鬧鐘叫起來的人要麼是重荷再肩的上班族,要麼是累於生計的「窮忙族」;被書房叫起來的人就不同了,他們在心靈里無形中植入了一種習慣:每當太陽初升,大地復甦,他們不光知道餵飽自己的「肚子」,更懂得餵飽自己的「腦袋」。

⑧我想,這也許就概括了當下人的三種生存狀況吧:身生活,心生活,魂生活。這是生活在俗世里建造的金字塔,身生活在塔底,心生活在塔中,魂生活在塔尖。

⑨站在塔尖的人最早感知生命里的第一縷曙光,最早接到宇宙里的靈光發給他們的信號,最早悟出生命的真正奧妙「不在透支,而在不斷地儲蓄」。

⑩我向來喜歡「書」字,這個字單單從字形上看,就像是一架梯子,你看它右肩上的一「點」,多像是那最先登頂的勇士,總有太多的人羨慕他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卻不去想想他從山腳出發的每一步。書海滔滔, 那些潛泳的人總能最先找到深處的暗礁,巧妙地避開繞道,而那些不習水性或者是從不「讓目光下海」的人,總是剛剛出發不久就撞沉了自己的「鐵達尼號」!


宣紙於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烏鎮的黃昏

陳耀輝

烏鎮,是我多年嚮往的地方。雖然一直未曾謀面,卻像一個緣定前生的紅顏知己,帶著香軟的笑容,在我的心頭遠遠地、隱隱地招手。夢裡夢外,不能釋懷。

今年四月,我取道杭州,在友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烏鎮。

到達烏鎮的時候大約下午三四點鐘。生長在北方平原上的人,倘若從未到過江南,就很難想像一個小鎮,竟然有這樣多的水,竟需要這樣多的橋。到了江南,深入水鄉,雙足習慣了實地的我,於是就有了一種出塵脫俗憑虛蹈空的感覺。

清幽的水國,是上天的恩賜。當地的先民把全部的智慧,似乎都用在了土木建築之中。只需看烏鎮那鱗次櫛比的民居,青瓦白牆,藍天綠樹,很有一種萬象相生綿延不斷的氣息。黑與白不再是強烈的對立,而是共同調和著一份至美,損有餘補不足,於是造就了烏鎮上無數屋舍的端重與溫柔。

烏鎮是文壇巨匠茅盾先生的故鄉,他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

夕陽沒精打采地斜掛著,一寸一寸地向下沉落。天光一點點地暗下來。

烏鎮的黃昏,很溫暖。四月是一個暖中挾涼的季節,尤其在這波光幽幽的水國。而此時的烏鎮,落日的餘暉是暖色調的,透過婆娑的垂柳,在人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愜意又安詳。

烏鎮的黃昏,很安靜。黃昏的烏鎮,是一天的過渡階段。喧囂了一天的小鎮有了幾分倦意,而夜裡熱鬧的場景尚未登場。黃昏,是烏鎮的一個哈欠,慵懶而自足。那是對一天疲憊生活的整理,也是夜幕一切活動開始的前奏。船娘手中的木槳,也有一搭無一搭地,若有所思地緩緩地滑動。遠方已開始有桔色的燈光亮起。

烏鎮的黃昏,很浪漫。烏鎮的黃昏讓人不能不想起十年前那部轟動一時的電視劇《似水年華》,想起那個在烏鎮情思迷離的女主角,想起水岸的黛瓦灰牆、槳聲悠揚。女主角那淡淡的傷感和略顯瘦弱的身影,永遠定格在小鎮寂靜的黃昏。十幾年來,不知有多少男女影迷循著女主角的足跡從四面八方而來,在黃昏的時刻體會烏鎮的「晴耕雨讀」「逢源雙橋」,追憶電視劇中唯美的愛情和風景,也懷念當年似水的年華。

來到烏鎮,清晨在石板小巷走一走,夜裡在河邊樹下坐一坐,滿目所見,小橋流水,街燈照影,好個水鄉人家。然而,我更喜歡黃昏的烏鎮。溫情脈脈,靜謐安詳,浪漫可人。那一刻,甚至有一種錯覺,仿佛烏鎮苦守千年就是為了等待我們的出現。有的地方只看一眼,就在心裡認它作故鄉了。

烏鎮,一個來過之後心就不曾離開的地方。烏鎮的黃昏,總是留在記憶里,帶著幾分牽掛、幾分期許。


《牆上的斑點》

維吉尼亞·沃爾夫

意識流

大約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牆上的那個斑點。為了要確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憶當時我看見了些什麼。現在我記起了爐子裡的火,一片黃色的火光一動不動地照射在我的書頁上;壁爐上圓形玻璃缸里插著三朵菊花。對啦,一定是冬天,我們剛喝完茶,因為我記得當時我正在吸菸,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牆上那個斑點。我透過香菸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於在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岩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使我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牆上的斑點是一塊圓形的小跡印,在雪白的牆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爐上方大約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們的思緒是多麼容易一哄而上,簇擁著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群螞蟻狂熱地抬一根稻草一樣,抬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裡……如果這個斑點是一隻釘子留下的痕跡,那一定不是為了掛一幅油畫,而是為了掛一幅小肖像畫--一幅捲髮上撲著白粉、臉上抹著脂粉、嘴唇像紅石竹花的貴婦人肖像。它當然是一件贗品,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會選那一類的畫--老房子得有老式畫像來配它。他們就是這種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們,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為誰都不會再見到他們,也不會知道他們後來的遭遇了。據他說,那家人搬出這所房子是因為他們想換一套別種式樣的家具,他正在說,按他的想法,藝術品背後應該包含著思想的時候,我們兩人就一下子分了手,這種情形就像坐火車一樣,我們在火車裡看見路旁郊外別墅里有個老太太正準備倒茶,有個年輕人正舉起球拍打網球,火車一晃而過,我們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輕人分了手,把他們拋在火車後面。

但是,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麼;我又想,它不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它太大、太圓了。我本來可以站起來,但是,即使我站起身來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說不出它到底是什麼;因為一旦一件事發生以後,就沒有人能知道它是怎麼發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麼神秘;思想是多麼不準確!人類是多麼無知!為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麼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舉少數幾件我們一生中遺失的物件就夠了。就從三隻裝著訂書工具的淺藍色罐子說起吧,這永遠是遺失的東西當中丟失得最神秘的幾件--哪只貓會去咬它們,哪只老鼠會去啃它們呢?再數下去,還有那幾個鳥籠子、鐵裙箍、鋼滑冰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彈子戲球檯、手搖風琴--全都丟失了,還有一些珠寶,也遺失了。有乳白寶石、綠寶石,它們都散失在蕪菁的根部旁邊。它們是花了多少心血節衣縮食積蓄起來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還穿著幾件衣服,簡直是奇蹟。要是拿什麼來和生活相比的話,就只能比做一個人以一小時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鐵道,從地道口出來的時候頭髮上一根發針也不剩。光著身子被射到上帝腳下!頭朝下腳朝天地摔倒在開滿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紙袋被扔進郵局的輸物管道一樣!頭髮飛揚,就像一匹賽馬會上跑馬的尾巴。對了,這些比擬可以表達生活的飛快速度,表達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麼偶然,那麼碰巧。

那麼來世呢?粗大的綠色莖條慢慢地被拉得彎曲下來,杯盞形的花傾覆了,它那紫色和紅色的光芒籠罩著人們。到底為什麼人要投生在這裡,而不投生到那裡,不會行動、不會說話、無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腳下,在巨人的腳趾間摸索呢?至於什麼是樹,什麼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東西,人們再過五十年也是無法說清楚的。別的什麼都不會有,只有充塞著光亮和黑暗的空間,中間隔著一條條粗大的莖幹,也許在更高處還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紅色或藍色的--玫瑰花形狀的斑塊,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越來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樣……

可是牆上的斑點不是一個小孔。它很可能是什麼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比如說,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造成的,因為我不是一個警惕心很高的管家--只要瞧瞧壁爐上的塵土就知道了,據說就是這樣的塵土把特洛伊城嚴嚴地埋了三層,只有一些罐子的碎片是它們沒法毀滅的,這一點完全能叫人相信。

窗外樹枝輕柔地敲打著玻璃……我希望能靜靜地、安穩地、從容不迫地思考,沒有誰來打擾,一點也用不著從椅子裡站起來,可以輕鬆地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覺敵意,也不覺得有阻礙。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離開表面,離開表面上的生硬的個別事實。讓我穩住自己,抓住第一個一瞬即逝的念頭……莎士比亞……對啦,不管是他還是別人,都行。這個人穩穩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視著爐火,就這樣--一陣驟雨似的念頭源源不斷地從某個非常高的天國傾瀉而下,進入他的頭腦。他把前額倚在自己的手上,於是人們站在敞開的大門外面向里張望--我們假設這個景象發生在夏天的傍晚--可是,所有這一切歷史的虛構是多麼沉悶啊!它絲毫引不起我的興趣。我希望能碰上一條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時這條思路也能間接地給我增添幾分光彩,這樣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連那些真誠地相信自己不愛聽別人讚揚的謙虛而灰色的人們頭腦里,也經常會產生這種想法。它們不是直接恭維自己,妙就妙在這裡。這些想法是這樣的:

"於是我走進屋子。他們在談植物學。我說我曾經看見金斯威一座老房子地基上的塵土堆里開了一朵花。我說那粒花籽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時候種下的。查理一世在位的時候人們種些什麼花呢?"我問道--(但是我不記得回答是什麼)也許是高大的、帶著紫色花穗的花吧。於是就這樣想下去。同時,我一直在頭腦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來,是愛撫地,偷偷地,而不是公開地崇拜自己的形象。因為,我如果當真公開地這麼幹了,就會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會馬上伸出手去拿過一本書來掩蓋自己。說來也真奇怪,人們總是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麼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或者使它變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於人們不相信它。但是,這個事實也可能並不那麼奇怪?這個問題極其重要。假定鏡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復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見的那個人的外殼--世界會變得多麼悶人、多麼浮淺、多麼光禿、多麼凸出啊!在這樣的世界裡是不能生活的。當我們面對面坐在公共汽車和地下鐵道里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照鏡子;這就說明為什麼我們的眼神都那麼呆滯而朦朧。未來的小說家們會越來越認識到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無限多的想法;它們探索深處,追逐幻影,越來越把現實的描繪排除在他們的故事之外,認為這類知識是天生具有的,希臘人就是這樣想的,或許莎士比亞也是這樣想的--但是這種概括毫無價值。只要聽聽概括這個詞的音調就夠了。它使人想起社論,想起內閣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為這些事物是正統,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入十八層地獄的危險。提起概括,不知怎麼使人想起倫敦的星期日,星期日午後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也使人想起已經去世的人的說話方式,衣著打扮、習慣--例如大家一起坐在一間屋子裡直到某一個鐘點的習慣,儘管誰都不喜歡這麼做。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規矩。在那個特定時期,桌布的規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著黃色的小方格子,就像你在照片裡看見的皇宮走廊里舖的地毯那樣。另外一種花樣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當我們發現這些真實的事物、星期天的午餐、星期天的散步、莊園宅第和桌布等並不全是真實的,確實帶著些幻影的味道,而不相信它們的人所得到的處罰只不過是一種非法的自由感時,事情是多麼使人驚奇,又是多麼奇妙啊!我奇怪現在到底是什麼代替了它們,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標準的東西?也許是男人,如果你是個女人的話;男性的觀點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①(注釋:①[惠特克(1820--1895)]英國出版商,創辦過《書商》雜誌,於1868年開始編纂惠特克年鑑。)的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後它對於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並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在某種光線下面看牆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牆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我不敢肯定,不過它似乎投下一點淡淡的影子,使我覺得如果我用手指順著牆壁摸過去,在某一點上會摸著一個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個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帶的那些古冢,據說,它們要不是墳墓,就是宿營地。在兩者之中,我倒寧願它們是墳墓,我像多數英國人一樣偏愛憂傷,並且認為在散步結束時想到草地下埋著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書寫到過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會是什麼樣的人?多半準是些退役的上校,領著一夥上了年紀的工人爬到這兒的頂上,檢查泥塊和石頭,和附近的牧師互相通信。牧師在早餐的時候拆開信件來看,覺得自己頗為重要。為了比較不同的箭鏃,還需要作多次鄉間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這種旅行對於牧師和他們的老伴都是一種愉快的職責,他們的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者正想收拾一下書房。他們完全有理由希望那個關於營地或者墳墓的重大問題長期懸而不決。而上校本人對於就這個問題的兩方面能否搜集到證據則感到愉快而達觀。的確,他最後終於傾向於營地說。由於受到反對,他便寫了一篇文章,準備拿到當地會社的季度例會上宣讀,恰好在這時他中風病倒,他的最後一個清醒的念頭不是想到妻子和兒女,而是想到營地和箭鏃,這個箭鏃已經被收藏進當地博物館的展櫃,和一隻中國女殺人犯的腳、一把伊利莎白時代的鐵釘、一大堆都鐸王朝時代的土製菸斗、一件羅馬時代的陶器,以及納爾遜用來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證明了什麼。

不,不,什麼也沒有證明,什麼也沒有發現。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牆上的斑點果真是--我們怎麼說不好呢?--一枚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釘進牆裡已經有兩百年,直到現在,由於一代又一代女僕耐心的擦拭,釘子的頂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間牆壁雪白、爐火熊熊的房間裡第一次看見現代的生活,我這樣做又能得到些什麼呢?知識嗎?還是可供進一步思考的題材?不論是靜坐著還是站起來我都一樣能思考。什麼是知識?我們的學者不過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裡熬藥草、盤問地老鼠或記載星辰的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後代,要不,他們還能是什麼呢?我們的迷信逐漸消失,我們對美和健康的思想越來越尊重,我們也就不那麼崇敬他們了……是的,人們能夠想像出一個十分可愛的世界。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這個世界裡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裡人們可以像魚兒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在世界的中心紮下根,透過灰黯的海水和水裡瞬間的閃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這裡是多麼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鑑--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

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牆上的斑點到底是什麼--是一枚釘子?一片玫瑰花瓣?還是木塊上的裂紋?

大自然又在這裡玩弄她保存自己的老把戲了。她認為這條思路至多不過白白浪費一些精力,或許會和現實發生一點衝突,因為誰又能對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議呢?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後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後面又是約克大主教。每一個人都必須排在某人的後面,這是惠特克的哲學。最要緊的是知道誰該排在誰的後面。惠特克是知道的。大自然忠告你說,不要為此感到惱怒,而要從中得到安慰;假如你無法得到安慰,假如你一定要破壞這一小時的平靜,那就去想想牆上的斑點吧。

我懂得大自然耍的是什麼把戲--她在暗中慫恿我們採取行動以便結束那些容易令人興奮或痛苦的思想。我想,正因如此,我們對實幹家總不免稍有一點輕視--我們認為這類人不愛思索。不過,我們也不妨注視牆上的斑點,來打斷那些不愉快的思想。

真的,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著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我體會到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現實感,把那兩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統統逐出了虛無的幻境。這裡,是一件具體的東西,是一件真實的東西。我們半夜從一場噩夢中驚醒,也往往這樣,急忙扭亮電燈,靜靜地躺一會兒,讚賞著衣櫃,讚賞著實在的物體,讚賞著現實,讚賞著身外的世界,它證明除了我們自身以外還存在著其他的事物。我們想弄清楚的也就是這個問題。木頭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它產生於一棵樹,樹木會生長,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它們長在草地上、森林裡、小河邊--這些全是我們喜歡去想的事物--它們長著、長著,長了許多年,一點也沒有注意到我們。炎熱的午後,母牛在樹下揮動著尾巴;樹木把小河點染得這樣翠綠一片,讓你覺得那隻一頭扎進水裡去的雌紅松雞,應該帶著綠色的羽毛冒出水面來。我喜歡去想那些像被風吹得鼓起來的旗幟一樣逆流而上的魚群;我還喜歡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點點地壘起一座座圓頂土堆的水甲蟲。我喜歡想像那棵樹本身的情景:首先是它自身木質的細密乾燥的感覺,然後想像它感受到雷雨的摧殘;接下去就感到樹液緩慢地、舒暢地一滴滴流出來。我還喜歡去想這棵樹怎樣在冬天的夜晚獨自屹立在空曠的田野上,樹葉緊緊地合攏起來,對著月亮射出的鐵彈,什麼弱點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蕩蕩的桅杆豎立在整夜不停地滾動著的大地上。六月里鳥兒的鳴囀聽起來一定很震耳,很不習慣;小昆蟲在樹皮的拆皺上吃力地爬過去,或者在樹葉搭成的薄薄的綠色天篷上面曬太陽,它們紅寶石般的眼睛直盯著前方,這時候它們的腳會感覺到多麼寒冷啊……大地的寒氣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最後的一場暴風雨襲來,樹倒了下去,樹梢的枝條重新深深地陷進泥土。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生命也並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臥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還有的變成了房間的護壁板,男人和女人們在喝過茶以後就坐在這間屋裡抽菸。這棵樹勾起了許許多多平靜的、幸福的聯想。我很願意挨個兒去思索它們--可是遇到了阻礙……我想到什麼地方啦?是怎麼樣想到這裡的呢?一棵樹?一條河?丘陵草原地帶?惠特克年鑑?盛開水仙花的原野?我什麼也記不起來啦。一切在轉動、在下沉、在滑開去、在消失……事物陷進了大動盪之中。有人正在俯身對我說:

"我要出去買份報紙。"

"是嗎?"

"不過買報紙也沒有什麼意思……什麼新聞都沒有。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然而不論怎麼說,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讓一隻蝸牛趴在牆壁上。"

哦,牆上的斑點!那是一隻蝸牛。



部分資料來源:

文苑(經典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