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云是黑的

黑影讨论 | 贡献2023年12月4日 (一) 04:48的版本

简介

若有人问说:“你在忙些什么?”请和他说,我忙着活着。


2013年开始使用DRRRCHAT聊天室,并于该聊天室限定日本人使用后,移转至drrr.com。

“人对于同一事物具有不同观点与看法。有时他人的描述就仅限在他人自身。实际的生活经历并无法由他人所代述。”

所以请别透过他人的嘴巴认识我。若然想认识我的人,请就自己和我互动并拥有自己的判断吧。

专长是日本酒品饮、哲学、文学创作。

兴趣是吃吃喝喝、听听音乐、偶尔看些电影。对于ACG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以文化批评为主的分析观点。


具有众多的ID,由2013年长期使用的“黑桐干也”,中间曾经使用过“@木言”、“Tod”、“S”,直至目前在使用的是:“天空是白的”、“但云是黑的”。来自于新桥恋人的台词:“有人爱你,若你已然爱他,明天就对他说:‘天空是白的’。如果是我,我便回答说:‘但云是黑的’。如此,便知道我们彼此相爱了。”


若我是建筑

这里有着一座硕大的迷宫,迷宫彷如没有尽头,随意进入可在四周找寻到一些遗落的物件。若想离开时,迷宫则会自动让出一条通往出口的道路。费尽气力来到终点时,眼前有着的是巨大的城堡。城堡以机械的乐队欢迎来访者,各个房间有着不同的财宝,可以自由的探索与拿取,唯独城堡中心有着一道上锁的门。门的钥匙贴心的放在房门外的小桌上。打开房门,里头是独自一人处著,始终没人来探望的存在。后来这个人找到了些方法离开了迷宫。环绕着城堡的护城河畔多了间小小的茶屋。他便穿梭在城堡、茶屋与迷宫之中。迷雾有时会缭绕着天地,他也就在迷宫之中入睡了。


拥有容器的人

如果人有着容器,那么容器所承装的,一种是生长过于繁茂,不得不以容器限制形状的人;另一种是像水一般,失去了容器就会溃散的人。我想我大概属于后者。

欢迎留言

被说像是玉兰花一样。

是个好食谱(笑) @Oichigo

靠云云一己之力对上时差那么就来狠狠聊天叭!云云写的东西帮我把脑海里一团乱乱的海藻具象成有逻辑的文字,向云云学习ଘ(੭ˊᵕˋ)੭ ——

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一个具有众多歧异的词,为了回答爱情是什么,我们得明确的说明到底是哪个层面的爱情?又各自带有什么意思?以及这些分别的意义我们可能得以如何面对。


对象的爱

  一般谈论到爱情的时候,是A对B的“情感”,是在遭遇之后,对于另一对象的感受。因此有着“我爱你与你无关”这样的说法。确实,一个人对于外在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不受到对象的意志所影响。就像“我看到你很难过”,对方回答:“你不要难过”但也不可能因此就不难过。

  可是爱有着贴近对象的性格,明明对象的爱与对方无关,可我们正因为有着对象,才能够有着感受。这样的爱仿佛是透过一个具体的人来降灵,把自己的一切期待与理想给投射在对方身上。当对方不符合这个期待时,就会显得失落。可明明最一开始就是自己并没有真正尝试去理解的独特性,而只是欲望与自我的扩张。


两种极端性格

  这种对于对象的情感或多或少有着“占有”和“付出”的性质,于是乎,对象的爱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掌控者,透过支配他人,感受到自己拥有价值;另一种则是依附者,透过依附觉得有价值的他人,成为对方的一部分。

  如果单单从一方面来看,当身为掌控者的人喜欢上一个对象,他的掌控欲望就势必会让对方成为一个单纯的物。对方按照他的意志行为,于是他再次失去了与人的互动。让对方与他拥抱就像是拿起一个杯子,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的来源。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于是希望透过支配靠近对方,就不断提出更强烈的要求。越是强烈,对方就越像个物。因为所支配的成为非人,价值的来源就消失了。掌控者再次回归到无所立基独自一人的状态,失去了对象,爱也就不成立了。

  从依附者的角度来看,为了极致的让自己获得价值,必须让自己更加成为对象的一部分,提供协助、照护、情感支持、承受与包容对方的一切。可是由于获得这种价值的方式是基于让自己与对方同化,于是连原先具有情感的人都消失了,就单纯只是对方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最后爱依然消散。


两种极端关系

  虽然前述提到的极端性格单从一方来看,最终都会导致灭亡,不过,当两种极端性格遭遇在一起的时候,却会出现两种极端关系:要嘛互相毁灭,要嘛互相补全。

  当一方极致的想掌控,另一方则对于这样的掌控全然的接受,两人在此刻似乎就从世界之中消失了,单单留下他们原先对于彼此的投射还存在。人的基础此时完全奠基在对方身上。

  如果这时意识突然拉回自身身上,会发现自身这种完全的空虚,从而希望将注意力从对方身上来回自己身上。仿佛做了一个虚幻的梦,才发现自己一直飘浮在空中。一旦意识到,漂浮就会消失,人就会坠落。只要一方开始坠落,另一方一定也会跟随着坠落,因为是互相依存的。随后就会导向殉情或彼此毁灭。

  如果这时意识往社会移动,会发觉自己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从未能被外在世界所认可的状态。但此时真切的有个人在作为自己的价值来源,是有着认可著自己的对象。社会与私人成为两个区分开来的区块,由于自己所有的一切已经不再压抑,有着私人相处的时间能够展现,于是在社会领域上反而能更好的融入。从这里可以切入到后续会讨论的特殊的爱。


普遍的爱

  除了上述对于对象的爱之外,还有着一种普遍的爱。爱有着感染力,是一种氛围,能够感染著周遭,同时也影响了我们观看事物的认知。这种爱就是一种虽然存在着对象,但对谁也都没有区别的爱。仿佛是“中央空调”一样的存在。虽然存在着对象,可是这些对象和路边的花草树木并无差异,仅仅只是受到了氛围的感染。

  这固然是爱,但仅仅只有普遍的爱是无法成为人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着偏好,有着选择。如果无论对方是如何,都给予一样的爱;如果一切都无所区分,仅仅只是被气氛所围绕,那么这一切其实无关乎对象,而是一种恰巧。

  与所有人都很友善,这虽然没有不好,但如果所互动的对象之中并不存在着自己以外的人,那仍然处在空虚的状态之中。只有神才有这般普遍的爱,人是得有着偏好的存在。


特殊的爱

  因此爱有着一个特点,即是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之中,在无数无面目的存在之中指认出来“你”与其他人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强烈的直觉,能够直接把握到对方的本质,并且这种把握必须是互相的。若然只有一方,即便能够指认对象的独特性,也会回归到对象的爱之中。虽然不是以投射的方式,不过因为不是互相的缘故,所以无法使得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合一。

  当双方有着互相的爱时,爱是作为一种活动存在。像是呼吸、像是走路。是整个组织的合谐的运动,不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目标,而是必须持续维持的状态。只有当双方彼此认可,发觉自己作为对方存在的基础,同时对方作为自己的基础,终于不用再依靠自己的幻想来达成某种虚妄的根基,而是有着真切存在的人作为我们力于此地的事实的可靠证据。


结语

  爱有着许多不同的形态,有作为“情感”的对象的爱、作为“氛围”的普遍的爱、作为“活动”的特殊的爱。我们所持有的爱,并不是单纯的只适用于其中一个。比如陷入热恋的时候,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理想会投射到对方身上,希望能邀请对方一起生活。会因为爱的氛围看待万物都有着独特的眼光。直到双方相处和谐之后,进入共同经营生活,能够明白对方与其他种种人类的差异,以及维持着彼此爱的活动。


〈科技的探问〉演讲用稿

科技的经验转向: 从《老科技的全球史》到海德格的〈科技的探问〉[1]

“我们正在探询有关科技的问题,以便展明我们与其本质的关系。现代科技的本质在所谓的集置(ge-stellen)[2]中展示自身。 但是,从相应的意义上来说,如果要回答就意味着要做出回应的话,仅仅指向这一点仍然无法回答有关科技从本质上到底要探求什么问题。”[3]──海德格,〈科技的探问〉[4]


关键词:科技、框限、预备资源、现象学、科技的使用史观


一、导言

  在《老科技的全球史》[5]当中,David Edgerton提出一套有别于过往撰写科技史所使用的史观,将“创新、发明”为中心的观点改变为“使用”。这样的史观不只打破了科技是线性进步的想像,同时科技的历史也不再是单点呈现在一时一地,而是全球各地同时都具有着科技。颠倒了原先一般认为科技与社会之间“创新与守旧”的对立,打破科技停留在某些阶级和族群的掌握之中的想像。最重要的是,“科技”与“科技物”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只思考物品的使用,便缺乏了关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科技,就其根本而言,其实是一种权力,是有秩序的控制某些物品,而非物品本身的使用。[6]

  海德格于1953年出版的”〈科技的探问〉(”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7]一文中,便提出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问题,并且从根本上讨论,科技与人的关系就本质而言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

  本文意图透过〈科技的探问〉之阐释说明“使用的史观”合理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海德格所描述的根本关系下,科技隐含了哪些危险,人与科技能如何相处以避免这些危险。

  但在进入海德格如何谈论科技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说明海德格对于人的存在的构想。明白他的理论基础架构之后,才有利于我们更明晰的进入〈科技的探问〉。


二、存在的问题

  在海德格知名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重新提出我们应当对存在进行探问。并且借由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分,能够协助我们根本性的讨论何谓存在的意义。然否,我们一切义理上的讨论,都会流于奠基在理所当然的言谈上而已。[8]举例而言,一棵具体的树和使得我们将种种不同的树称为树的东西是不同的。具体的树是存在者,而使我们将不同的具体的树理解为树的东西,则是存在。我们虽然暂时无法在概念上明确的说明何谓存在的意义,但是正是因为我们对存在有所理解,才反应在存在者身上。为此,能够透过对存在的意义探询,来获得究竟是什么使得我们能够理所当然的使用这些意义。我们的理解,是存在向我们展现它自身一样,是由原先被掩蔽的东西所开展而来的。这个过程被称为“解蔽”(Entbergen)。由解蔽而来的,则是真理(aletheia)[9]。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于存在的真理的片面掌握。由此海德格区分出了人在生活时的两种不同存在样态:本然与非本然。在日常情况下,我们面对存在是以一种并非是存在本身的方式进行理解,这种状态被称为非本然的。另一些状况下,我们则直面存在本身,这种状态被称为本然的。这两种状态在海德格对于死亡的分析中有明确的说明。

  死亡是具有双重性的。在群我(Das Man)[10]的日常谈论底下,会形成一种对死亡的害怕。人们不可能真心觉得自己可以避免死亡,但仍然说着或做着一些与已死之人不同的事情,以这样的方式来逃避死亡。比如,一位朋友因为肝病过世后,剩下来的人纷纷提醒对方,要早点睡觉,少喝酒,仿佛死亡与这些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透过避免这些事情,就能避免“以肝病死去”的这个事件。日常的群我,形成一种公共观点,将死亡作为一种不断发生的“事件”,也借此将我们对死亡的焦虑不安(非对象性)转变为对死亡的害怕(对象性)。当提到“有人死了”,这里的有人,其实并不指涉任何一个人,死亡就此被平淡化为一个事件,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我们借由谈论一个已死之人,将自身遁入到群我之中,与自身的死亡抽离开来。海德格说:

“逝去者与死人的差别,已经被那些‘留存于后’(remained behind)的人抛得远远的了,并且在葬礼仪式、拘禁、和坟墓崇拜中,作为一个‘操心’的对象。这是因为逝去者在他的存在中,仍然有着比一个能被他人所‘操心’的用具(环境的手许物)‘更多’的部分。”[11]

  在葬礼上,还留存着的人们不单单是借由已死之人去谈论一个死亡事件,同时,逝去者与已死之人这两者的暧昧性也在谈论中交杂着。逝去者原先所具有的可能性,被留存于后的人们所承接。原先要由逝去者所完成的工作,被交付到了他人手上。原先预定的计划,对还留存着的人们以另一种可能性展示开来。换言之,逝去者与死人最大的差别,是逝去者有着改变其他此在与世界关联的能力,而已死之人不过就是一个能被操心的用具而已。在日常的言谈中,并非单一的只是在谈论一个死亡事件,而是透过一个既成的死亡事件,同时关联著自身的死亡。

  海德格是如此说明本然的死亡:“是最本然的能在,是无所关连、无法被替代的存在的可能性”[12]这种死亡是此在的死亡,是使得此在成为“不再此在”的一种可能性。他人的死亡同样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的消灭,可是不是全面性的。当他人成为逝去者,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再与之有任何关联了。他曾经对我敞开的世界也终结了。“不再可能”这样的性质在他人的死亡之中被我所洞见,并关连到我自身的死亡。此在的死亡是,使得一切的可能性不再可能的可能性。

  本然的死亡与非本然的死亡在日常的谈论中具有不去区分的暧昧性,总是伴随着双重的意义在运作著。并非只以本然的方式看待死亡才是正确的,本然与非本然并没有绝对上的道德区分。如果本然总是比非本然具有优先性的话,那么当我们因为一个死亡事件而提醒身旁的好友要照顾身体,那份心意也变得是令对方脱离能够直面自身的死亡的罪行了。之所以不会成为罪行,是因为这样的谈论总是关联着他者的死亡,而在他者的死亡之中,包含着我的死亡。我在直面著自身的死亡的同时,也察觉了我的死亡作为可能性,也会消灭他人的一部分的可能性。相反过来也是。世界揭示它自身的方式会随着死亡而有所改变。有一部分的世界已经注定是永久的黑暗,永远无法发展,无法开显。这样的黑暗就是由死亡所带来的。

  海德格没有在道德上对本然与非本然的存在样态进行比较,倒不如说,他的立场更贴近能够以这两种方式对于存在进行理解会优于(或者说,更贴近人的真实生存情况)只能使用其中一种。


  同样的思考方法也在〈科技的探问〉一文中被使用,科技则在此文中被理解为一种特别的解蔽方式。而科技的危机则在于,可能使得人们再也无法以其他的可能性理解存在,如同科技集置自然一般,人也作为被科技集置的一员,不论是在实践层面、理解层面,或者存在的层面。


三、科技的探问

(A)科技作为一种解蔽:银盘的例子

  如上所述,我们应该已经能够明确区分科技与科技物的差异,以及科技并非独立的某种技术或者物品,而是包含着如何被使用,出于什么目的而被使用等等的条件的整体性存在。科技就其本质而言,便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或者以海德格的术语来说,是一种“解蔽”的方式。

  海德格以制作银盘为例,说明“一切生产制作的可能性都根基于解蔽”[13]

  制作银盘会需要银、盘子的形状、银盘使用的目的,以及制作银盘的人。这四者便分别对应到古希腊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这四者是用以说明一项事物的因果性,也是一物以特定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理由。“所谓的制作(poesis),就是将不在场之物过度成为在场之物。”[14]

  科技虽然并非是制作银盘,但同样具有制作的性质,并且,海德格再次从字源上说明,Techne不仅仅是工匠的技艺,同时也是艺术领域的创作。

  然而,现代科技与科技还是有所不同的,虽然同属于解蔽,可是现代科技却是以一种强求[15]的方式去解蔽自然。


(B)强求的解蔽:风车与水力发电厂的差异

  传统的风车确实借用了风力转化成供人使用的能源,但这样的转化并未将“风”安排在体系里头一种可以具体规划的能源当中。水力发电厂则不同,已经预先将河流本身视为能源的替代名词了。同样一条河流,在水力发电厂的科技之下,是预备的电力;在观光业者的活动安排之下,是可以获取金钱的对象。这种解蔽的方式,如同将物品整齐规划,摆放在架子上一般。我们强求自然转换成能源,并将转换过后的东西储藏、分配、并再次转换。

  现代科技的这种解蔽方式,要求源先尚未被转化的事物,以特定的方式出场,海德格将此称为预备资源(Bestand)[16]。这与单纯的摆放不同,我们并不再以这个事物作为对象,而是别的什么来看待它。意义被剥落了,而一切都被归属进现代体系中,有秩序、可量化的系统之中。

  不仅仅是事物,在现代科技这种强求之下,人也成为预备资源。即便是同样做着与过往工作相同的林业人员,在现代科技之下,其实也已经蕴含在纤维的置订之中。纤维又为纸张所强求,纸张又为报纸、杂志所强求。[17]

  对于某物强求,将其作为预备资源,以特定方式进行解蔽,海德格称其为集置(Gestell)[18]


(C)现代科学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在历史学上(客观时间先后上),现代科学是先于现代科技,并且可以说现代科技就是现代科学的一种实际运用。然而,如果细究其本质的话,会发现在历史上,其实海德格所描述的现代科技,在历史上是蕴含在现代科学之中的。

  现代科学的本质无非是将自然作为一种可观测的理论对象,并对其进行精密的量化研究。这套方法与我们上述所说的水力发电厂也是同样的情况。在特定的架构底下,以特定的方式将其进行转化,并产出特定的内容。一切都是置订好的一般。然而,那种一般性的历史学理解,却使得我们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深深遗忘了他们背后科技的本质。


(D)科技的危险

  在以科技作为解蔽的方法下,有着以科技作为唯一解蔽的可能性。如是如此,连同上帝都能被理解成单单的一个原因,被置订好的理论所局限。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一切正确的东西之中,恰恰好存在的真理却被深深掩盖了。

  人借由这种方法,将周遭的事物染上“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制作品”的概念,从而得到一个结果,即是人再也无法真切的面对自身的存在,我们生存的一切可能性都在科技的架置之下。

  海德格对此提出的解方是,我们正应当探入这个危险之中,谨守我们的探问。在探问的越是明朗,得救的解答也越发明亮。这样的说法估计让人很疑惑,但倒不如说晚期的海德格很喜欢这种诗意的描述。海德格所要求我们的,其实是一种重新面对自身的生活的要求。人既然已经无法脱离科技,但我们仍然可以明晰的知道科技对我们的处置,并且在明白这件事情的情况下,反过来思考自己并不单单是在科技之下的人。我们并未制作世间万物,我们也不可能仅仅将存在以有限的方式所框限。在科技的架置下,固然有着指向性般的历史发展(海德格称此为命运),然而所谓的命运,也就只是一个大的趋势而已。


四、结语

  不过,具讽刺性的是,海德格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在1980年代以后,如STS等领域者,开始提出科技理论应该要注重经验的面向。包含社会、实际的科技应用与工作场域、科技使用的伦理等等。不同于1920-1980年代的传统科技哲学家主要针对人类想要掌握自然提出警告,经验转向之后的科技哲学更加要求对于具体情况的理解。 [19]

  回归到本次两个主要文本的交接点,我想我们已经足够清楚科技在存在上的地位为何,并且不论是“创新、发明”的史观,还是“使用”的史观其实都仍然奠基在海德格所描述的这种科技架构之上。海德格并不是单纯的提倡掌控自然有危险,相反的,他提出我们如果对于科技这种掩蔽自身的解蔽方式没有理解的话,最终会趋向于被科技所宰制。《老科技的全球史》恰好是奠基在人会受科技的安排这个前提上所撰写的。正是因为以特定的思维方式去接受科技,所以创新、发明与国族是有所连结的。正因为科技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性,所以我们对于鸡猪牛羊的斩杀,从原先具体的血腥转变成账面上的数字,甚至,展示动物的尸体成为一种观光。这些对象都不再是原先的对象,而被安排在科技所揭示给我们的意义之下。

  也许最终我们仍然得思考,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而揭露开被掩盖的事物时,我们又会看到什么存在。

参考资料:

  1. 本文发表于110年05月07号,为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所属“人社院学士班人文与前瞻科技跨域读书会补助计划”之“20世纪的科技变迁与国家行动读书会”所使用的内部文件,并非已完成之学术论文,请勿征引。
  2. Gestell是海德格用以说明科技本质的词汇,Ge-是“聚集”的字根,stell来自stellen这个动词,意思是“设定”。英文翻译成“Enframing”或者“Positionaility”。中文翻译成“框架”、“聚置”。是将存在放置于科技所设定的框架之中,使其作为特定的“预备资源”(Bestand/standing-reserve),而蒙蔽了其他的面向。
  3. Martin Heidegger,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illian Lovit. (1977)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p.23.,此后缩写为QT。
  4. QT, p.3-35
  5. 大卫・艾杰顿(2016)。《老科技的全球史》。(李尚仁中译)。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远足文化发行。
  6. 同上,请参见〈导论〉,p.35-49
  7. 英译本请参见注5。
  8. Heidegger, Martin,von Herrmann, Friedrich-Wilhelm(Hrsg.)(1977).Sein und Zeit.Frankfurt/M.:Vittorio Klostermann.此后缩写为SZ。
  9. 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真理的女神,也意味着无所遮蔽的意思。 a-是否定的字根,letheia则是遮蔽的意思。希腊人对于真理的表达,恰好是一种否定的方式。这也与海德格思想中日常的非本然与非日常的本然十分相关。惯常情况下,真理反而是被我们所掩蔽起来的。只有否定了这个掩蔽,真理才会在我们面前被揭开面纱。
  10. 无特定对象的公众。
  11. SZ, p.238
  12. SZ, p.255
  13. QT, p.12
  14. QT, p.10
  15. Herausforden,日常意义为挑战、挑衅。英文翻译为Challeging。
  16. 日常意义是摆放、库存等等。英译为standing-reserve。一般中译翻译为“持存”。但持存一词容易与其他用语混淆,因此我就其意义,将其翻译为“预备资源”。
  17. QT, p.18
  18. 请见注3.
  19. 请参阅Philip Bre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2010), Techné: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14 (1):36-48


一些公开过的小说

黑狗:这是关于如何与负面情绪相处,如何认可无论好坏都属于自身一部分的经历与感受的故事。


杂谈:逐渐习惯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部分,变得更加壮大。有种恐惧在内心蔓延,对于他人理所当然的常识,就该接受吗?


我们要将天空拉拔至大地上(连载中):一封很长的情书。



一些食谱

为了@Oichigo 提供的咖喱做法
材料:

洋葱 适量

胡萝卜 适量

马铃薯 适量

任何喜欢的菇类 适量

任何喜欢的肉类 适量

咖喱粉(如果有闲情逸致,可以自己调配各种香料粉) 适量

咖喱块 适量


鸡骨架 适量

青葱 适量

姜片 适量

柴鱼片 适量


酱油 少许


做法:


高汤制作(可不做,以饮用水代替):

在锅中投入鸡骨与姜片,冷水下锅,进行焯水。水滚后一分钟将锅内鸡骨倒出,以冷水冲洗。

鸡骨重新冷水下锅,使用可饮用水并投入青葱,比例为鸡骨重量:水量=1:3。水滚后转至中小火。煮至水量降低到原先的1/2。

将高汤过滤出来,重新开火煮滚。水滚后,投入水量的1/100重量的柴鱼片,并立即关火。等柴鱼片全数沉入锅底即可过滤备用。


咖喱本体制作:

将洋葱切成细丝备用。

胡萝卜与马铃薯滚刀切块备用。

肉切块备用。如果是肉片则切成自己喜欢的大小,或者不切。

菇类去除根部后,拨成一根一根备用。


选用一平底锅,冷油冷锅,倒入洋葱丝,以中小火慢慢炒制,直到洋葱焦糖化。焦糖化的洋葱放在一旁备用。(焦糖化洋葱可不做)

锅子不必洗,加入少许油,油热后下入肉块,并煎至表面金黄(不要太快翻面),投入菇类一起拌炒。

投入焦糖化的洋葱,撒入咖喱粉一起拌炒。(咖喱粉可不加)

加入一部分高汤,并将平底锅内的材料投入汤锅中。

此时加入胡萝卜与马铃薯,并加入剩余的高汤。

开火煮滚后,投入咖喱块搅拌均匀,并小火炖煮45分钟以上。


完成后,试味道,以酱油调整咸淡(酱油不应该需要太多,一小匙就足够了。酱油可不加)


备注:不用高汤、咖喱粉、不炒制焦糖化洋葱、不加酱油,这样的作法会完全取决于你购买的咖喱块。前者全部都按照食谱制作的话,会获得十分鲜美的咖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