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上: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70行: 第270行:
'''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东部:'''季风气候'''
 东部:'''季风气候'''
第334行: 第332行:
 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流域: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
 流域: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这些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水文特征: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第343行: 第345行: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长江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长江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


'''长江'''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新中国成立来,为了兴利除弊,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综合治理。例如,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长江'''


'''黄河'''
'''黄河'''
第427行: 第439行:
|}
|}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江。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每遇洪灾,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




第467行: 第499行:
=== 附注 ===
=== 附注 ===
<small>原本是有配图的,还不知道怎么弄,可以的话请凑活着看吧_(:з”∠)_</small>
<small>原本是有配图的,还不知道怎么弄,可以的话请凑活着看吧_(:з”∠)_</small>
第二节  气候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为主。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维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我国有很多高大山地,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  河流
以外河流为主
这些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这些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来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也会有短暂的汛期。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新中国成立来,为了兴利除弊,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综合治理。例如,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江。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每遇洪灾,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