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上

来自DOLLARS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以下是纯文字版


第一章  世界上的中国

第一节  疆域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海陆兼备

疆域:

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位。

陆上相邻: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内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渤海,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

优势:

a.领土面积大,海岸线绵长,资源丰富;

b.疆界长,邻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三级。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首都:北京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重台海福吉安,

还有港澳好河山。






第二节  人口

人口大国

人口总数:13.40亿

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弊: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

政策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分布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西北少,东南多。

▲胡焕庸


第三节  民族

特点

总数:56

特点:相互交融多元发展

人口最多: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2%)

少数民族: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

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600万人;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较多,都超过500万人;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万人。


分布


汉族:全国各地,东部中部

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

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云南省

▲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

▲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    藏族:西藏自治区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山脉:我国多山。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一般来说,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

但是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东南丘陵

(1)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自北向南)

(2)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自西向东)

(3)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4)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甘肃东部的六盘山,宁夏西部的贺兰山。

(5) 弧形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吐鲁番盆地。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顺着地势,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第二节  气候

温度


冬季南北温差大由南向北递减。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夏季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    我国冬季最冷: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我国夏季最热:新疆的吐鲁番。


降水

空间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配: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    我国降水最多: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

▲    我国降水最少: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干湿状况: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为主。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植被 农业
湿润区 800毫米以上 森林 耕地(水田)
半湿润区 400~800毫米 森林、草原 耕地(旱地)
半干旱区 200~400毫米 温带草原 牧业
干旱区 200毫米以下 沙漠、戈壁 绿洲和灌溉农业

气候特征

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东部:季风气候

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竺可桢

地点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漠河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高温多雨。
海口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吐鲁番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寒夏热, 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
五道梁 高原山地气候 全年低温, 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小。


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我国有很多高大山地,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季风使我国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


第三节  河流

以外河流为主

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流域: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这些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水文特征: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也会有短暂的汛期。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长江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

长江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新中国成立来,为了兴利除弊,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综合治理。例如,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黄河

划分上游:河口;划分下游:桃花峪。

忧患 上游 中游 下游
表现 荒漠化 水土流失 凌汛
因素 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
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枢纽 加固黄河大堤


干流 含沙量 结冰期 水量 流域 长度 治理开发
长江 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

青海 四川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陕西 山西 河南 山东→东海

降水丰沛

汛期长

水量大

亚热带和青藏高原区 我国

最长

川江荆江

黄金水道

水能宝库

黄河 巴颜喀拉山脉(青藏高原)→

青海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 上海→渤海

世界

最大

初春

凌汛

降水较少

蒸发量大

水量较小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 我国

第二

引黄工程

梯级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江。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每遇洪灾,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种类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分布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

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同一灾害如干旱、洪灾等,在大多数地区经常发生。

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措施

a.遥感卫星

b.防护林

c.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d.及时调动救灾人员


附注

下面应该是部分正文_(:з”∠)_


第二节  气候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为主。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维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越来越少。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我国有很多高大山地,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  河流

以外河流为主

这些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这些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来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也会有短暂的汛期。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新中国成立来,为了兴利除弊,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综合治理。例如,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江。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每遇洪灾,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