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修订间差异

来自DOLLARS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行: 第1行:
教材完全解读数学还是算了吧,题难偏怪不对接考试


 意义
 意义
By 原子 at 2019-06-20 22:20 • 74次点击
By 原子 at 2019-06-20 22:20
 原子
 原子
  “凡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凡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2019年6月25日 (二) 17:07的版本

教材完全解读数学还是算了吧,题难偏怪不对接考试


意义 By 原子 at 2019-06-20 22:20 原子

“凡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


意义

共 7 条回复

Evan
套用佛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随时间空间变化已经消失殆尽,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跳出所限之地,方处人生泰然。  韩愈不是也有说“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勉之。

Evan at 2019-06-21 12:29 1

原子
【这本书也许只有那些自己本身已经一度思考过这本书中表达的思想或至少类似这一思想的人才会理解。——因此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如果它使读懂了它的人觉得满意,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本书讨论哲学问题,并且表明,——我相信——这些问题之所以提出,乃是基于对我们语言逻辑的误解。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因此本书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因为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我们就必须能够想到这界限的两边(这样我们就必须能够想那不能想的东西)。 因此这界限只能在语言中来划分,而处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就纯粹是无意义的东西。 我的努力与别的哲学家符合到何种程度,我不想加以判定。的确,我在这里所写的在细节上并不要求创新;而我之所以没有指明思想来源,是因为我思考的东西是否已为别人先行思考过,于我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只想提到,我受惠于弗雷格的巨著和我的朋友贝特兰・罗素先生的著作,它们在颇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思想。 如果这本书有一点价值,就在于两点:第一是书中表达了一些思想,因此这些思想表达得愈好——愈能说到点子上——它的价值也愈大。——这里我意识到离可能做到的还相差很远。这完全是因为我的能力太小,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希望有别人来完成得更好些。 另一方面,这里所传达的思想的真理性,在我看来是无可辩驳的和确定的。因此我认为,问题从根本上已获致最终的解决。而且,如果我这样认为没有错,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所在的第二点就是,它表明了当这些问题获致解决时,所做的事情是多么地少。】《逻辑哲学论》

原子 at 2019-06-21 22:35 2

Evan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  让我想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得出道是说不清楚的东西。既然说不清楚,如何传道?

Evan at 2019-06-21 23:41 3

原子
  @Evan  关于这个问题,显然这两句话不是在说一个意思。我的理解:

逻辑哲学论说的是,只要是能够言说的东西就能彻底解决而成为科学。 道德经说的是,只要是言说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绝对真理。

原子 at 2019-06-22 00:30 4

原子
【不幸的是,西方的科学哲学大家并没有就此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相反,每一个科学哲学家的答案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

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我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别出心裁地提出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在经过太阳这样的大引力场时会发生弯曲,因此是可证伪的,而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提出“观察渗透理论”,认为没有什么经验观察是中性的,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有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有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 到了库恩这里,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准这个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所说的科学指的是科学“理论”,“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准”指的就是科学理论的成真标准。对他们而言,科学划界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库恩不再关心这个问题。他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识,对这些信念通常不再追究。换句话说,你要是非要问什么是科学,库恩的答案很简单:“科学家们做的事情就是科学。”只有在传统范式出现了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才被迫思考“什么问题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是真正科学的解决办法”,但最终的裁决方案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决的方案,更多地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他的自传里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开悟而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库恩之后,费耶阿本德更是主张,没有什么科学方法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怎么都行”。他雄辩地表明,科学划界问题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什么是科学》

原子 at 2019-06-22 00:33 5

Evan
1.我并没有说两个是一个意思,我是在条件A和条件B的情况下是否能推论出结论c. 也许两个条件彼此看来就像猴子和章鱼结婚而无稽。而我认为世界并没有什么是独立的,相互之间都是有关系的,包含理论方面,因为所有的理论只是大家看到“道”的一个方面。

2.科学仅仅是我们研究事物的手段,而不能说明事物本来就那样。就像你永远都没有办法计算南海海岸线的长度一样,只能不断的近似,而科学就是提供这样一个手段而已。当然科学就正确吗,不一定,还有有没有别的手段?我做很多数学模型,看到过很多鬼扯的指标,企图用这些鬼扯的指标来解释某种现象,在某个时域里你似乎无从更好的反驳,但是这个真的是“真”吗?

Evan at 2019-06-22 08:11 6

原子
1、A→B, A'→C, 这两个看不出什么直接逻辑关系。不过哲学家多数认为科学真理不是绝对真理。

2、这是科学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即科学理论就是真实的还是只是有用的?无意断言,但个人更倾向实在论。

原子 at 2019-06-22 09:33 7


再见了,晚霞 褪下夕阳赠我的纱衣 当影子在脚下蔓延,风便停歇忘却言语。 星河璀璨,我带着自己的愿望流向远方。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 因为它充满荆棘, 更为诱人; 被永夜拥抱的花儿渴求不曾普降的雨露。 编织的谎言也温柔美丽,囚禁难以割舍的梦。 谁愿意将大海倾撒于我头颅,与沉没的鱼儿同行? 别样的黑夜会点缀怎样的星光? 无边无际的自由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再见了啊当年的晨露,我无法再回去。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多年以前: 林子里有两条路, 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改变了我的一生。

请忽视

这是一个测试房间!

你可能会从这个地方得到任何回复!

这个空间可能会用来观测任何东西!

留言板

说说你熬夜的理由?

(望了望下面的话,其实有几个错字,好在不影响整体意思,最近手癌真是越来越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