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修订间差异

来自DOLLARS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
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2行: 第12行:




落雪有声
①拉开窗帘,外面竟是漫天漫地飞舞的雪花。一只鸟雀落在前方的屋松上,孤零零地鸣叫着,不知它为何没有飞去南方,却在寒风之中四处寻找着可以落脚在地方。道路两侧高低参差的树上,全都披戴上了一层白。雪是轻盈的,下了一夜,也没有把我从梦中惊醒,但她并非无声无息,此时,她轻轻拍打着紧闭的玻璃窗,在瞬间化为品莹的水滴,像缀在脸频的一颗颗眼泪。 ②以前有过这样的大雪,在我十ニ岁的时候。那是一个除夕的傍晚,大地被雪覆盖着,凝重得不能动弹,我和弟弟怀着渺茫的希望在门口等待。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跨着大步向我们走来, 伴随着“咯吱咯吱”踩雪的声音,是父亲!外出一年无音讯的他,终于回家过年了。我们跳了起来,飞奔出去。弟弟扑进了他的怀里,而我不知何故,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只拉了拉他的衣襟。
③回到家中才发现,父亲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西装。母亲嗔怪说,怎么穿这么少?父亲笑着说, 穿西装打领带,师一点,孩子们看了高兴。是的,父亲是最爱穿西装的,我结婚时,他穿着一身穿西装,特别年轻神气,很多人不敢相信他竟是我的父亲。那个雪夜,他与母亲嘀嘀咕咕聊了一夜, 把积攒了一年的话倾倒而出。而我打开了台灯,读着川端康成的《雪国》。那凄美悲凉哀婉的故事, 被父母忽起忽落漫暖的低语声绕着,就像一曲淡淡惆怅的竹笛,以厚重路实的鼓声为背景。 到了半夜,我走到阳台推开窗,只见雪停了,明亮的月光下,一个银装素裏的美丽天堂灼灼生辉。
④以后的每一年,还会有这样的大雪,但是那个美好的夜晚却再也无法重回。在父亲突然离去以前,死亡是唯美的是抽象的,是隔着云雾观看的一道风景。而父亲的离去剥离了厚重踏实的背景,让生命的真相残酷而赤裸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文学作品里,那些所有的悲伤与苦痛,都跃出纸面成为了我的现实。
⑤就在这大雪纷飞的清展,我重读了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地与爱人一起携手在雪中散步时,曾感动于无与伦比的幸福而落下眼泪。她的爱人离开后,每当下雪,她就在想象中重温那些美妙的时光。此时,当雪花轻轻拍击着窗户,我抬头向外张望,仿佛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穿着单薄的西装,大步地向我走来,伴随着“咯吱咯吱”踩雪的声音。这次,我一定不会像少年时代那样羞怯,我一定会紧紧地紧紧地拥抱他。




第41行: 第48行:


 ⑿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⑿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晨读如沐
李丹崖
①看《世说新语》,发现古代名士有两大习惯,一为晨沐,二为晨读。
②晨沐很好理解,就是早晨洗个热水澡,冲走梦魇和惊悸,洗去美梦里的虚幻和不切实际,精神抖擞地走向崭新而美妙的一天。
③那么晨读呢,也很好理解。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其实,对于某些“精神上的垦荒者”来说,半日不读书就架不住心灵的虚空和焦灼了,因此,就需要展卷阅读,让浓浓的墨香熏陶自己混沌的灵魂,让书里的警句激活自己的慵懒和困倦,精神饱满地去耕耘奋斗和打拼的心路。
④看过无数个“偎雪夜读”的典故,听过了太多“头悬梁、锥刺股”的传说,“凿壁偷光”也在我们耳边回响了不知多少遍,还有“红袖添香夜半读”,我总觉得这些人要么把“阅读”弄得太苦情,要么把“阅读”弄得太煽情,要么把“阅读”弄得太矫情。真正理想化的阅读都不是这个样子,他们生错了时代,这不怪他们,但他们也选错了阅读的最佳时机。
⑤阅读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早晨:耳根清净,满目鲜活,书卷在握,清风徐来,舒适惬意。沉进书里,或作吮指状,或凝神屏息;看到妙处,或拍案叫绝,或手舞足蹈;读到悲情,双目红润,泪眼婆娑;读出谐处,仰天大笑,喜上眉梢。真正的阅读就应该是这种禅定的状态,任尔东西南北风,手握册页,我自岿然不动。文字在精神的外围蒙上了一层金刚罩,管他外面风雨琳琅,翻开书,满目都是晴天。
⑥现代人的起床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被嘹亮的鸡鸣叫起来;被闹钟叫起来;被书房叫起来。
⑦被鸡鸣叫起来的人要么是辛苦的农人,要么是向往自然的隐士;被闹钟叫起来的人要么是重荷再肩的上班族,要么是累于生计的“穷忙族”;被书房叫起来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在心灵里无形中植入了一种习惯:每当太阳初升,大地复苏,他们不光知道喂饱自己的“肚子”,更懂得喂饱自己的“脑袋”。
⑧我想,这也许就概括了当下人的三种生存状况吧:身生活,心生活,魂生活。这是生活在俗世里建造的金字塔,身生活在塔底,心生活在塔中,魂生活在塔尖。
⑨站在塔尖的人最早感知生命里的第一缕曙光,最早接到宇宙里的灵光发给他们的信号,最早悟出生命的真正奥妙“不在透支,而在不断地储蓄”。
⑩我向来喜欢“书”字,这个字单单从字形上看,就像是一架梯子,你看它右肩上的一“点”,多像是那最先登顶的勇士,总有太多的人羡慕他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却不去想想他从山脚出发的每一步。书海滔滔, 那些潜泳的人总能最先找到深处的暗礁,巧妙地避开绕道,而那些不习水性或者是从不“让目光下海”的人,总是刚刚出发不久就撞沉了自己的“泰坦尼克号”!
宣纸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无标题
紫薇花还没有开完,莲塘里的睡莲尚未辞去,秋蝉却叫得越发地张扬了。我知道已是立秋了,可也不必如此呱噪吧,我还想在夏日的情绪里多停留一会呢!也看不清是谁的指尖,轻轻地,毫不知觉地,把时光就这样翻过去,一页页翻过去,上一次看还只是翻过了几张,再看时,已经翻过了大半了。时光如纸,透明的,昨天的花影依稀,今朝的月色已然若隐若现了。
好像不用去想那许多,因为,想也是没有用的。善恶或者结局,轮回或者悲喜,都是经不起想的。上天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只管沿着路走去,只管做自己的事情,爱谁恨谁,或得或失,都是最好的安排。转角处的别离,岔道口的回眸,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犹如紫薇花开,犹如蝉声悠长,皆是不经意间,时光里的情节吧。
天气还是闷热的,盛夏的锋芒迟迟不肯收起。回头望去,春节的对联还贴在门上,一年的光阴却只剩下小半了。再看得远一些,童年的我正在池塘边嬉戏,在山花丛中追逐,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心里倒是十分清醒的,那都是很久远的往事了,实际上一本书已经翻过去将近一半了。有点忧伤吧,可忧伤有什么用呢?不如就听听蝉声,看看蝉声里的秋光吧。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美丽,无可替代,不可复制。娇艳的,妩媚的,雍容的,淡雅的,每个季节都有花开,花开都有各自蕴含的意义。捧一本书,于光影下,于花香中,伴着蝉声,伴着风过,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把如纸流年,渲染得有声有色,把苦旅人生,书写得诗意满怀。我奈何不了时光,时光又岂能奈何得了我呢?!
读书,品茗,听蝉,赏花,蝉声里的秋光,好一份恬静安然的美。

2019年6月10日 (一) 13:03的版本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落雪有声

①拉开窗帘,外面竟是漫天漫地飞舞的雪花。一只鸟雀落在前方的屋松上,孤零零地鸣叫着,不知它为何没有飞去南方,却在寒风之中四处寻找着可以落脚在地方。道路两侧高低参差的树上,全都披戴上了一层白。雪是轻盈的,下了一夜,也没有把我从梦中惊醒,但她并非无声无息,此时,她轻轻拍打着紧闭的玻璃窗,在瞬间化为品莹的水滴,像缀在脸频的一颗颗眼泪。 ②以前有过这样的大雪,在我十ニ岁的时候。那是一个除夕的傍晚,大地被雪覆盖着,凝重得不能动弹,我和弟弟怀着渺茫的希望在门口等待。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跨着大步向我们走来, 伴随着“咯吱咯吱”踩雪的声音,是父亲!外出一年无音讯的他,终于回家过年了。我们跳了起来,飞奔出去。弟弟扑进了他的怀里,而我不知何故,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只拉了拉他的衣襟。 ③回到家中才发现,父亲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西装。母亲嗔怪说,怎么穿这么少?父亲笑着说, 穿西装打领带,师一点,孩子们看了高兴。是的,父亲是最爱穿西装的,我结婚时,他穿着一身穿西装,特别年轻神气,很多人不敢相信他竟是我的父亲。那个雪夜,他与母亲嘀嘀咕咕聊了一夜, 把积攒了一年的话倾倒而出。而我打开了台灯,读着川端康成的《雪国》。那凄美悲凉哀婉的故事, 被父母忽起忽落漫暖的低语声绕着,就像一曲淡淡惆怅的竹笛,以厚重路实的鼓声为背景。 到了半夜,我走到阳台推开窗,只见雪停了,明亮的月光下,一个银装素裏的美丽天堂灼灼生辉。 ④以后的每一年,还会有这样的大雪,但是那个美好的夜晚却再也无法重回。在父亲突然离去以前,死亡是唯美的是抽象的,是隔着云雾观看的一道风景。而父亲的离去剥离了厚重踏实的背景,让生命的真相残酷而赤裸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文学作品里,那些所有的悲伤与苦痛,都跃出纸面成为了我的现实。 ⑤就在这大雪纷飞的清展,我重读了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地与爱人一起携手在雪中散步时,曾感动于无与伦比的幸福而落下眼泪。她的爱人离开后,每当下雪,她就在想象中重温那些美妙的时光。此时,当雪花轻轻拍击着窗户,我抬头向外张望,仿佛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穿着单薄的西装,大步地向我走来,伴随着“咯吱咯吱”踩雪的声音。这次,我一定不会像少年时代那样羞怯,我一定会紧紧地紧紧地拥抱他。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⑴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⑵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⑶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⑷“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⑸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⑹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⑺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⑻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⑼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⑽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⑾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⑿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晨读如沐 李丹崖 ①看《世说新语》,发现古代名士有两大习惯,一为晨沐,二为晨读。 ②晨沐很好理解,就是早晨洗个热水澡,冲走梦魇和惊悸,洗去美梦里的虚幻和不切实际,精神抖擞地走向崭新而美妙的一天。 ③那么晨读呢,也很好理解。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其实,对于某些“精神上的垦荒者”来说,半日不读书就架不住心灵的虚空和焦灼了,因此,就需要展卷阅读,让浓浓的墨香熏陶自己混沌的灵魂,让书里的警句激活自己的慵懒和困倦,精神饱满地去耕耘奋斗和打拼的心路。 ④看过无数个“偎雪夜读”的典故,听过了太多“头悬梁、锥刺股”的传说,“凿壁偷光”也在我们耳边回响了不知多少遍,还有“红袖添香夜半读”,我总觉得这些人要么把“阅读”弄得太苦情,要么把“阅读”弄得太煽情,要么把“阅读”弄得太矫情。真正理想化的阅读都不是这个样子,他们生错了时代,这不怪他们,但他们也选错了阅读的最佳时机。 ⑤阅读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早晨:耳根清净,满目鲜活,书卷在握,清风徐来,舒适惬意。沉进书里,或作吮指状,或凝神屏息;看到妙处,或拍案叫绝,或手舞足蹈;读到悲情,双目红润,泪眼婆娑;读出谐处,仰天大笑,喜上眉梢。真正的阅读就应该是这种禅定的状态,任尔东西南北风,手握册页,我自岿然不动。文字在精神的外围蒙上了一层金刚罩,管他外面风雨琳琅,翻开书,满目都是晴天。 ⑥现代人的起床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被嘹亮的鸡鸣叫起来;被闹钟叫起来;被书房叫起来。 ⑦被鸡鸣叫起来的人要么是辛苦的农人,要么是向往自然的隐士;被闹钟叫起来的人要么是重荷再肩的上班族,要么是累于生计的“穷忙族”;被书房叫起来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在心灵里无形中植入了一种习惯:每当太阳初升,大地复苏,他们不光知道喂饱自己的“肚子”,更懂得喂饱自己的“脑袋”。 ⑧我想,这也许就概括了当下人的三种生存状况吧:身生活,心生活,魂生活。这是生活在俗世里建造的金字塔,身生活在塔底,心生活在塔中,魂生活在塔尖。 ⑨站在塔尖的人最早感知生命里的第一缕曙光,最早接到宇宙里的灵光发给他们的信号,最早悟出生命的真正奥妙“不在透支,而在不断地储蓄”。 ⑩我向来喜欢“书”字,这个字单单从字形上看,就像是一架梯子,你看它右肩上的一“点”,多像是那最先登顶的勇士,总有太多的人羡慕他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却不去想想他从山脚出发的每一步。书海滔滔, 那些潜泳的人总能最先找到深处的暗礁,巧妙地避开绕道,而那些不习水性或者是从不“让目光下海”的人,总是刚刚出发不久就撞沉了自己的“泰坦尼克号”!


宣纸于心

  ①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关于宣纸的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离世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遇见一棵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名贵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就是为了纪念孔丹。
   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具有洁白稠密、韧而能润、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性,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利于笔挥墨运,一笔落成,深浅浓淡,墨韵清晰,正是宣纸的这些性质而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性。
   ③宣纸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将生宣揉成一团之后还可以展平,经过熨烫,依旧可以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所以即使是作品皱痕起伏,经过装裱之后,也会平展如新。如书法工艺中的拓片,当薄薄的宣纸贴在凸凹不平的碑文、器皿的表面时,任凭反复敲打,宣纸依然能够保持伸缩自如,裂而不断的完美状态。
   ④到商店里购买宣纸时,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这是检验生宣与熟宣的简单方法。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做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使得书写时困难加大。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这种湿染性现象,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⑤生宣除具备湿染性之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完美融合后留下了墨流走了水。
   ⑥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还是因为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湿手,手上通常也不会沾染墨迹。
   ⑦宣纸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质不稳定的木质素、蛋白质等元素,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相对稳定的纤维,这种持久性不招惹虫蛀,它是自古以来可以保存时间最长的纸质载体。
   ⑧宣纸可谓“水走墨留”、“寿纸千年”,至今人们依旧用宣纸作为书写和书画创作的专用纸。


无标题

紫薇花还没有开完,莲塘里的睡莲尚未辞去,秋蝉却叫得越发地张扬了。我知道已是立秋了,可也不必如此呱噪吧,我还想在夏日的情绪里多停留一会呢!也看不清是谁的指尖,轻轻地,毫不知觉地,把时光就这样翻过去,一页页翻过去,上一次看还只是翻过了几张,再看时,已经翻过了大半了。时光如纸,透明的,昨天的花影依稀,今朝的月色已然若隐若现了。

好像不用去想那许多,因为,想也是没有用的。善恶或者结局,轮回或者悲喜,都是经不起想的。上天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只管沿着路走去,只管做自己的事情,爱谁恨谁,或得或失,都是最好的安排。转角处的别离,岔道口的回眸,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犹如紫薇花开,犹如蝉声悠长,皆是不经意间,时光里的情节吧。

天气还是闷热的,盛夏的锋芒迟迟不肯收起。回头望去,春节的对联还贴在门上,一年的光阴却只剩下小半了。再看得远一些,童年的我正在池塘边嬉戏,在山花丛中追逐,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心里倒是十分清醒的,那都是很久远的往事了,实际上一本书已经翻过去将近一半了。有点忧伤吧,可忧伤有什么用呢?不如就听听蝉声,看看蝉声里的秋光吧。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美丽,无可替代,不可复制。娇艳的,妩媚的,雍容的,淡雅的,每个季节都有花开,花开都有各自蕴含的意义。捧一本书,于光影下,于花香中,伴着蝉声,伴着风过,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把如纸流年,渲染得有声有色,把苦旅人生,书写得诗意满怀。我奈何不了时光,时光又岂能奈何得了我呢?!

读书,品茗,听蝉,赏花,蝉声里的秋光,好一份恬静安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