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修订间差异

来自DOLLARS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行: 第1行:
 
=== 字词===
 与:同“欤(yú)”,语气词。
 与:同“欤(yú)”,语气词。


第14行: 第14行:




  一只狐 郑国大夫
 
===背诵===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


== 出师表 ==
== 出师表 ==

2019年10月14日 (一) 23:18的版本

字词

与:同“欤(yú)”,语气词。

阙:

1.过失;疏失(必补阙漏)

2.同“缺”,空缺(略无阙处)



旦日,指的是过去的第二天,是站在现在的角度上看已发生的过去的事情;明日,指的是未来的第二天。


背诵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困劳穷乏,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然而朝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毫不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大概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扩展志气的勇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臣劝谏的道路啊!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升、惩罚、赞扬、批评(奖惩功过),不应该(因在皇宫或在丞相府中)有所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或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请明的治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当偏袒徇私,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送给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实行,一定能够弥补救缺失,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精通军事,过去任用时,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询问他,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时,每逢和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昏庸叹息,并感到痛心、遗憾。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只希望在乱世里苟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建议),我因此感奋激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我接受命令以来,日夜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生长草木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我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在天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我感激不尽。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将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


文章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答: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点即可)

答:

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②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先帝”一词有何用意

答:依据先帝遗志提建议,不仅语言得体,符合臣子身份;同时言辞恳切,激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统一大业。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使众人信服。


为人处世之道:

【甲】 亲贤臣,远小人。

【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相同用人之道:

亲贤远佞,任人唯贤,注重德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同:重用人才,善用人才.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


由《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与本文观点相关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话的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比较阅读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史册

体现中心的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共同追求: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全文思路

1.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卑的事例(举例论证)

2.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道理论证)

3.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

4.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

5.点名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本文主要论证的两个问题

1.造就人才

2.治理国家


三、文中举例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点

1.出生都卑微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富贵不能淫

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能陈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地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主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了大丈夫。


二、列举大丈夫的事例

1.文天祥在元军的威逼利诱下,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

3.朱自清令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送东阳马生序

嗜:特别爱好。

寓: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别人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去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之意。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就不在意物质上的贫困了。


启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做到勤学好问。

学习要主动。





【甲】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 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勤奋,自持,刻苦。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博览群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子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神色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了。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隆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役拿了热水来浇洗,用被子围盖,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馆,店主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舍友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带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好像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意。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辛勤大概就像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粮食,父母每年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饥寒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借然后看到。他们中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用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称少时对于学习用心努力,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他的父母,我特意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说我勉励同乡学习,是我的志意;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前显示骄傲,难道了解我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诚:确实,实在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来看,大王受到的蒙蔽很深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院子像集市一样热闹.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貌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得到启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形象:

邹忌没有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表明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君子。

齐威王是一个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结果: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齐国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1.有邹忌这样善于劝谏的贤臣

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启示:

1

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修明政治,使国家强盛起来。

2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及时改正。)

拓展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邹忌委婉规劝,以事设喻(类比说理/由小现大/由家事到国事),更有说服力。

诸葛亮直言劝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淳淳告诫,又不失人臣身份。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 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日:“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春秋》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甲】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说理,讽劝齐威王;【乙】晏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暗示齐景公,使齐景公顿悟。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如实禀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赶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他们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大国难以预测,怕有理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赶他们。”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性质和交战的双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作用:

①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②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③“远谋”一词提挈全文。

反映:

①曹刿身份卓微,却关心国家大事,以国事为重;

②反映曹刿深谋远虑。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表现曹刿重视人民的力量。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诚心处理)。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赶他们。

形象

曹刿

爱国(有责任心与爱国情),深谋远虑,(指挥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做事谨慎,善于把握战机)

鲁庄公

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鲁庄公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

(2)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贸然进军;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不知取胜原因。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三峡

三峡修建水电站的理由:

1.水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醉翁亭记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泉香而酒洌: 水(酒)清

②树林阴翳: 遮蔽

③少长咸集: 全,都

④茂林修竹: 长,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甲】与民同乐.

【乙】与友同游之乐

课外

满井游记

明 ·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huì)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天目

明朝·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拓展:袁宏道,公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