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否只能忍受不可享受?:修订间差异

来自DOLLARS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2017年版源代码编辑
 
第1行: 第1行:
  
  <blockquote>identify</blockquote>
 
 ——想想与孤独为伴的人,是孤独本身是有趣的,如果是,友谊对人是必须的吗?每个人是否都需要知己?/还是因为缺少知己所以只能忍受孤独,/亦或是把孤独当成了乐趣?是否所有事物都可以被享受? 
 ——想想与孤独为伴的人,是孤独本身是有趣的,如果是,友谊对人是必须的吗?每个人是否都需要知己?/还是因为缺少知己所以只能忍受孤独,/亦或是把孤独当成了乐趣?是否所有事物都可以被享受? 



2020年3月27日 (五) 10:14的最新版本

identify

——想想与孤独为伴的人,是孤独本身是有趣的,如果是,友谊对人是必须的吗?每个人是否都需要知己?/还是因为缺少知己所以只能忍受孤独,/亦或是把孤独当成了乐趣?是否所有事物都可以被享受?

注:

这里的“喜欢孤独”是指:喜欢孤独,孤芳自赏,不期望被人理解,不认为需要被理解, 满足于这种状态。

这里的“须要”基本针对“正常人”(区别于一般人)。

这里的“沟通”均指精神沟通。

这里的“认可”专指良性的。

这里的“知己”包括网友等。

1.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灵魂是独立的’’’。

2.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自我形塑着从过去到可预期的未来的成长轨道。个体依据(组织化的)对未来的预期而“筛选”其过去的生活经验,并沿用着过去的经验。自我的轨道具有连贯性,它源于自我对生命周期的种种阶段认知。



1.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类生活的动力,但并不排除这种价值实现的方式很奇怪,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理想自我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控制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


2.

自我认可是指认可自己的存在,及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自我认同的“ 内容”,即个人的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认同领域(如性别、宗教、职业等)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如果个体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则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即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有些社会现象,如青少年犯罪,就是由认同危机引起的。自我认同危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但又不限于年轻人,中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认同危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在社会动荡、文化政治变迁时,人们更容易出现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


关于认识自我

乐观的我 悲观的我 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

我背负着我曾经的痛苦,

帮助我身边的朋友,

在他们迷茫的时候,

给他们讲我的经历,

给他们提一些建议,

避免他们重演曾经我那段生不如死的时光,

去救赎更多即将陷入这痛苦的人。


为自己而活

自己是唯一,不要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如果我想把自己的胡子刮掉,我会毫不犹豫。生活就是这样,你有时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你不要太过看重,因为他们有的只是匆匆过客,如果你身边的人对你指指点点,你大可以不去理他,因为这样的人都是那种市井小人,专心对待生活的人不会这样无聊。


做好我自己,并不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因为那样朋友也会远离你。所以有的时候做好自己也并不轻松,然而处处都关注别人的目光,只会让自己更累。


你也许感觉自己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你是什么料只有你自己才明白,别人在懂也不会真正比你了解你自己,正如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勇者终究会拯救世界,是神龙终究会笑傲九州,当你做出了成绩后,当初反对你的人便会无话可说。做好你自己,创造出属于你的一番天地。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死很疼的,做一个沙雕就好了。与其痛苦地回忆,不如没心没肺地活着。每个人都有不笑的权力,别人不懂,那就把别人懂的一面留给他们,从而获取真正的快乐。至于别人不懂的,留给自己。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变成沙雕。

别人的方法: 交际时把自己的人设当成一个很疯很傻很单纯跟个二货一样的神经病,刻意不让自己想什么,这样会感觉好多了,毕竟我们的人脑结构——兴奋起来了要冷静下来需要一个缓冲。而我就是不去经过这个缓冲,这样就差不多可以让我以第一视角去和别人交际。只有回家时才会回归自我,思考一切。 还有,转笔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附链接:https://mx.mbd.baidu.com/i2easuq?f=cp&u=82ecab1918ef382d

你的父母只是以为你比较大了,而妹妹还小,以为需要他们更多的关爱,从而忽略了你的感受。他们需要养家,需要挣钱,需要忙里忙外,一着急上火就想快速解决(这就是打你的原因),忙碌让他们忽视了你的感受,但他们是无心的,因为你的好,他们觉得你能理解他们,但却没想到你其实也需要关心,需要呵护。好孩子,你可以试着把你的感受和想说的话写出来,显眼地放在父母的枕头上,把你的感受说给他们听,相信他们会醒悟过来的。

// @宁溪的:我是你说的那种人啦,但是我觉得我的抑郁症是因为妈妈生二胎的原因,自从家里有了妹妹,他们所有人都开始不把我当一回事了,都忽视我,妹妹犯了所有的错都要我承担,挨打的都是我,而且他们还对我恶语相向,我在家里的地位是最低的,所有人都讨厌我。在生二胎以前我是家里面的宠儿啊!

心理测试

总给人一种亵渎自我认知过程的感觉

关于自我保护机制

既害怕自己的缺点伤害到别人,又担心别人的话会影响到脆弱的自己,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只是有的人会将这些不好的角落逐渐放大……从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就是“卑中卑”。

“明明展示的是自己真正的内心,却永远得不到认同让人敬而远之,因此舍弃了真诚示人的勇敢,蜷缩在果皮里享受孤独直到腐烂入土。”这是yuki的留言,但我感觉用在某个人身上更合适吧。_(:зゝ ∠)_


但是,孤独与不被认可,我也宁愿选择前者吧,或许这就是唯一的道路。




发现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什么对自己有好处,自己要向何处去……认识自己,这一切意味着心理病理的暴露,也意味着识别防卫心理,然后就要寻求勇气来抛弃它们。这样做是痛苦的,因为防卫体系是针对某些不愉快的事而建立的。然而,放弃防卫是值得的。压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关于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建立于较准确的自我评价,而这个较准确是指相对客观,也就是所谓的客观。

“自我实现”已成为当下流行于教育界、心理学界、哲学界以及大众媒体之中的时尚性话语。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源自于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而产生的最大力量和最大强度的总体需要,即自我完善这一人性的需要。由此而观之,个人实现乃是个人的最高价值。也因此,“自我实现”是很难做到的。历史上达致最高价值的实现的人,为数甚少,通常只有少数的杰出人物才可能称之为自我实现。

个人认为完全意义的自我实现是不可能完成的,能做到的只有平衡意义的自我实现。


一般人需要从外界获得认可。


3.自我认同与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之间的关系

耻辱感是行动者的动机系统的消极面;尊严感和自豪感则对自我认同的叙事完整性和价值充满信心。这是因为,自豪感根植于社会联结,它持续地受到他人的反应的冲击;而耻辱感源自于对自己身体在旁观者的注视下的与自豪感的紧张关系的情境。耻辱感渊于无法实现建构自我理想的期望,而负罪感是一种只要超我的约束受到违背时就会引发的焦虑。显然无论是耻辱感还是负罪感的存在都是与自我预设理想自我密切相关的。

4.人的各种需要总是在时间中不断生成的,人的成长须经分离时期(肉身我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而走向独立)、镜子时期(透过别人像镜子般地观照自己)、性别时期(确立做人或人生的游戏规则)、理想我的不断生成时期,这些自我成长的扩展都是在时间中推进的。因此之故,大凡能自我实现的人又大多是“对时间控制”和“与时间保持对话”的人。这正是自我实现的现实,因为时间总是使生命趋向于圆满的基本条件。因此,有自我实现感的人不应浪费那属于自己的美好光阴,也只有于此,面向未来尽可能地通过时间控制和积极互动的主动过程而秩序化,在此基础上,自我叙事的整体性得以建立。

5.人类进化出自我提升、保持较高自我价值的需要,会促使我们通过提高技能或赢得他人的赞赏来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促进个人成长与进步。较高的自我价值让我们有勇气去从事各项事务、去竞争,从而为自己获得机会。

但是同时,它也会让我们在自我价值低的时候非常痛苦,并且想要提升自我价值。这是自我价值之所有重要的第一个表现。

当我们自我价值低的时候,我们不敢去从事很多工作,不敢去竞争,也就放弃了很多机会去锻炼,锻炼的少了,能力得不到提升,很多需要无法满足,最终导致自我价值更低,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自我价值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表现: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对从事某项具体工作能否用途的自我评价),如果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不足,我们不敢于去从事很多工作,很多需要无法满足,也无法去实现自己全部的潜能。

自我价值之所以重要的第三个表现是:自我价值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在竞争情境中,如果我们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高,觉得自己是OK的,相应在认知上也会觉得对手没有那么具有威胁,情绪也不会那么紧张、害怕,行为上也就会从容去应对,这样更容易成功,成功之后自我价值与效能感会进一步提升;相反,如果觉得自己不OK,在认知上就会觉得对手太强大,不一定可以成功,这样情绪会非常紧张、害怕,导致表现也不好,甚至想要逃避、放弃,这样更容易失败,也更容易放弃。无论是放弃还是失败,都会让自我价值与效能感进一步降低。

有些人可能会采取"阿Q"方式维护表面上的自尊,同时让自己心理舒服一些,但这也让自己失去了提升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的机会,使它们保持在原来水平,但问题是,如果以后想要从事更有挑战、更加有难度的工作,更高的自我价值与效能感是我们敢于从事的前提条件,如果自我价值与自我效能没有提升,我们也将与更多的成功、更多的幸福失之交臂。

现在我们所需要适应的环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交往对象,甚至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自我价值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环境、对工作、对亲朋好友、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正是我们成功与幸福的所有基础。


所以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正常人都须要沟通。

关于成长

"Il n'ya qu'un héroïsme au monde : 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Romain Rolland.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而自己在第二阶段中挣扎...


引:堕落论

“we” in the past just are the best.we are becoming worse worse worse……  and dollars

1.很多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堕落的过程。

2.关于偏差值

有的人,即使一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最终还是还因为一生中错误选择的积累,陷入绝望的深渊。

3.那么,只要在正确的大路上,偶尔在一些小事件上的迷茫也是无关紧要的。

关于循环

生活的本质就是互相阻挠。/矛盾是生活的本质。

1.每次我要做什么事就会有无限阻拦;相反,自己怕的事总会意外的简单。

2.脑子里总有两股相反的想法在斗争,永恒纠结,永恒循环。

3.绝望是乌比莫斯带式的失望。

4.探索真理的速度比不上渴望,就会感到负能。

5.很多的错过不会再给你机会。

6.所有的人都是骗子。

7.把什么东西看的太重要了,最终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由于人类变幻不定的本性,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初远征事业最热烈的拥护者必然变成最狂热的反对者。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念过去,不惧未来。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

 “想让泪水成河,却不肯舍弃自尊与冷傲,只好不停地赶路,把温情揉碎在自己的手里,让眼泪流淌在自己的心底。”

人世间的很多决定,往往就在转瞬的一念之间。

放下,原来可以毫无来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开始就是结束,就像一个圆形。当你离终点越来越近时,你也在渐渐靠近起点。

只有强者才能进入永恒的轮回。

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无生命的东西依旧,有生命的东西已面目全非。

有什么见解都可以丢在下面|・ω・`)

关于学习

数学不是高深莫测的。 Maths is for everyone.

教育使人愚蠢。

上学其实是件蛮辛苦的事情。

起得早,睡得少。

睡得少,起得早。

老师永远他都不会按照套路出牌,或者说只按照他本身觉得这个答案是对的方式去出牌。他不会觉得你写这个有你的观点也不会去鼓励你,错了就是错了你狡辩还是你错的。

最要命的是,每天还要装作阳光灿烂。你 绝不能说,我的心情很糟糕——不、能、说!

你懂的!

所以,你只能这样——

老师点名背课文——微笑!

老师课上默单词——微笑!

老师严厉批评你——微笑!

现实中有一种不公平现象:心情不好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只能靠边站!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

附链接:https://mx.mbd.baidu.com/i2easuq?f=cp&u=fc95038506fc03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当了家长后,发现会陷入怪圈,认为自己比孩子懂的多,就喜欢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稍有不顺从,就各种担心,甚至是歇斯底里,这种失控的感觉犹如心里一万只蚂蚁爬过。

小到衣服的款式,大到孩子找伴侣,其中不乏自己的好心,但也不乏自己的控制欲。

有时候我们说,就怕孩子凭借父母对他的爱为所欲为,同样,有的父母不也凭着孩子对他们的爱,限制孩子的自由吗?

我们自认为自己懂得多,孩子就必须听我们的;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所以必须听我们的;我们走过的路比他们吃过的盐都多,不听我们的话就吃亏。

这是所有家长的心态,话没错,只是有的人以此把孩子变成了“傀儡”,操纵孩子的一生。

家长是引导,而不是做决定。

哲学家马丁·布伯: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父母不肯让孩子选择人生,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其背后是把孩子当做“傀儡”。

一言以概之,就是那些家长在以爱的名义肆意地伤害他们的孩子。

我们是值得被爱的

现实生活中,

有一则适者生存法则

——【我们只有优秀才会被爱】

只有更优秀,父母才会肯定我;

只有学习好,才会被老师喜欢;

只有成绩好,我才能上好的大学。

这不是人之常情,而是一种价值扭曲。

我想说:

我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

因为,

“我是值得被爱的”。


关于作文啥的哈哈哈_(:D)∠)_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不再用失意的眼光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有人说幸福是可以用双手碰触,感受指尖传来的温度;有人说幸福是听见琴键按下那一刻进发出的音符。

那么,你的幸福是什么?[滑稽]

—欢迎回复—




















6.关于沟通和孤独

(1) 狭义上’’’没有人喜欢孤独’’’本身,正常人都有沟通的需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除外。但是孤独是无法避免的;

(2) 精神沟通的需求是间隔性的,存在于特殊时段,人类无法长期的,甚至永久性地承受孤独;而且每个人都应当有独处的时间,因为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立的,每个人都须要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需求是对孤独的暂时“喜爱”;

(3)有的人因为缺少知己,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只能忍受孤独;不过有的人即使有知己,也有孤独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总有无法沟通的情况与领域。有时,在强迫沟通和孤独面对之间,我们选择了更好的后者,导致了暂时的孤独(但这并不是喜欢孤独)。


1.知己是须要的。

知己是沟通的前提。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既有与自己相同,也有与自己不同的部分的人,即知己。相同的部分是人与人之间做到部分同步,而不同的部分如果与自身造成冲突则不和,如果正好是自我缺少的部分则互补。

2.友谊不是须要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须要的。

自以为的友谊三大必备前提:

(1)精神交流;

(2)以自尊为前提,互相认可,即互相尊重;

(3)限于知己。




这个没怎么看懂。。

(1)扩散状态:个体既不能进行同一性探索,也不能进行自我决策;

(2)取消状态: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承诺,而不进行自我探索。

(3)探询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曾做出决策

(4)达成的认同状态:个体在自我探索的同时也有一个坚定的承诺感。

过于自大者的自信是源于对自己评价的夸大,所以这种人不可能自我实现。

自以为是的错误性是因为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真理,其实是不尊重自己。。


参考资料

https://baike.so.com/doc/438847-464697.html

https://baike.so.com/doc/5328856-5564028.html

https://baike.so.com/doc/5685460-589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