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修訂間差異

出自DOLLARS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標籤2017 原始碼編輯
(好烦啊啊啊啊,手机编辑卡死了)
標籤行動版編輯 行動版網頁編輯 視覺化編輯
第11行: 第11行:
 旦日,指的是过去的第二天,是站在现在的角度上看已发生的过去的事情;明日,指的是未来的第二天。
 旦日,指的是过去的第二天,是站在现在的角度上看已发生的过去的事情;明日,指的是未来的第二天。


==出师表==
== 出师表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困劳穷乏,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
 先帝开创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困劳穷乏,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
第263行: 第263行:
 共同追求:舍生取义
 共同追求: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第296行: 第296行: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富贵不能淫==
== 富贵不能淫 ==


  
  
第318行: 第317行:


  
  
出师表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送东阳马生序==
答: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
 
文章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答: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点即可)
 
答:
 
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②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先帝”一词有何用意
 
答:依据先帝遗志提建议,不仅语言得体,符合臣子身份;同时言辞恳切,激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统一大业。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一《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使众人信服。
 
为人处世之道:
 
【甲】 亲贤臣,远小人。
 
【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相同用人之道:
 
亲贤远佞,任人唯贤,注重德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同:重用人才,善用人才.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 送东阳马生序 ==


 嗜:特别爱好。
 嗜:特别爱好。
第411行: 第473行: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用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称少时对于学习用心努力,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他的父母,我特意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说我勉励同乡学习,是我的志意;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前显示骄傲,难道了解我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用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称少时对于学习用心努力,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他的父母,我特意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说我勉励同乡学习,是我的志意;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前显示骄傲,难道了解我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诚:确实,实在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来看,大王受到的蒙蔽很深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院子像集市一样热闹.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貌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得到启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形象:
邹忌没有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表明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君子。
齐威王是一个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结果: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齐国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第420行: 第514行:
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三峡==
启示:
 
1
 
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修明政治,使国家强盛起来。
 
2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及时改正。)
 
拓展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邹忌委婉规劝,以事设喻(类比说理/由小现大/由家事到国事),更有说服力。
 
诸葛亮直言劝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淳淳告诫,又不失人臣身份。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 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日:“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春秋》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甲】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说理,讽劝齐威王;【乙】晏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暗示齐景公,使齐景公顿悟。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如实禀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赶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他们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大国难以预测,怕有理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赶他们。”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战争的时间、地点、性质和交战的双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作用:
 
①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②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③“远谋”一词提挈全文。
 
反映:
 
①曹刿身份卓微,却关心国家大事,以国事为重;
 
②反映曹刿深谋远虑。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表现曹刿重视人民的力量。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诚心处理)。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赶他们。
 
形象
 
曹刿
 
爱国(有责任心与爱国情),深谋远虑,(指挥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做事谨慎,善于把握战机)
 
鲁庄公
 
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鲁庄公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
 
(2)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贸然进军;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不知取胜原因。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br />
 
== 三峡 ==


 三峡修建水电站的理由:
 三峡修建水电站的理由:
第428行: 第634行:
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课外==
 
 
醉翁亭记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泉香而酒洌:  水(酒)清
 
②树林阴翳: 遮蔽
 
③少长咸集: 全,都
 
④茂林修竹: 长,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甲】与民同乐.
 
【乙】与友同游之乐
 
== 课外 ==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於 2019年9月8日 (日) 12:11 的修訂

與:同「歟(yú)」,語氣詞。

闕:

1.過失;疏失(必補闕漏)

2.同「缺」,空缺(略無闕處)


旦日,指的是過去的第二天,是站在現在的角度上看已發生的過去的事情;明日,指的是未來的第二天。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開創的大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蜀漢困勞窮乏,這實在是處在萬分危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啊。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然而朝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毫不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奮不顧身,大概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厚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來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擴展志氣的勇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不應該隨便地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臣勸諫的道路啊!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皇宮和丞相府中,都是一個整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晉升、懲罰、讚揚、批評(獎懲功過),不應該(因在皇宮或在丞相府中)有所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或盡忠做好事的人,應該交給負責專職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請明的治理,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不應當偏袒徇私,使宮內和丞相府的賞罰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送給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詢問他們,然後實行,一定能夠彌補救缺失,得到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善良公正,精通軍事,過去任用時,先帝稱讚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我認為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詢問他,一定能夠使部隊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先帝在世時,每逢和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的昏庸嘆息,並感到痛心、遺憾。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身耕種,只希望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先帝不因為我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廬拜訪我,詢問我對時局大事(的建議),我因此感奮激發,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後來遇到兵敗,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我接受命令以來,日夜憂慮嘆息,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沒有成效,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生長草木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率領全軍,北上平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我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那些奸邪兇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考慮得失,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祭告先帝在天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話,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們的過失。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方法,採納正確合理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我感激不盡。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現在我將要遠離陛下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古之賢者善於以史為鑑,察治國家興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顧先帝「嘆息痛恨」的情形有什麼意圖?

答:借先帝之意,告誡後主要親賢遠佞.


文章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三顧茅廬,臨危受命,白帝城託孤),作者回顧這些往事的目的是

答:表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於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並以先輩創業的艱難激勵劉禪。


陸游在《感狀》中說「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足可見此文傳唱千古的原因在於作者凜然正氣中所蘊含的耿耿忠心。細讀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點即可)

答:

①積極獻言,提岀三項建議.

②推薦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後方穩定,得以岀師北伐.

④籌備北伐,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準備.


「先帝」一詞有何用意

答:依據先帝遺志提建議,不僅語言得體,符合臣子身份;同時言辭懇切,激勵後主繼承先帝遺志,完成統一大業。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善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使眾人信服。


為人處世之道:

【甲】 親賢臣,遠小人。

【乙】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相同用人之道:

親賢遠佞,任人唯賢,注重德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他們)打了勝仗卻不給他們功勞,攻占了土地卻不給他們好處.


同:重用人才,善用人才.

異:諸葛亮強調了德的重要性.















魚我所欲也

本心:本性。這裡指人的羞惡之心。


何不用也

什麼(手段)不用呢?


由《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捨生取義,我們可聯想到孟子曾說過的與本文觀點相關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結合選文的文體特點簡要分析「魚,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話的作用。 答: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分析推理從正面立論,確立論點:捨生取義,為義而不避死。


比較閱讀


魚我所欲也(節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史冊

體現中心的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共同追求:捨生取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全文思路

1.列舉六位聖君賢臣起於微卑的事例(舉例論證)

2.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練造就(道理論證)

3.個人因逆境而有所作為

4.國家因安樂而導致滅亡

5.點名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本文主要論證的兩個問題

1.造就人才

2.治理國家


三、文中舉例六個人的事例,有什麼共同點

1.出生都卑微

2.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於凡人的才幹

3.後來都被統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富貴不能淫

一、孟子為什麼認為公孫衍張儀不能陳稱為大丈夫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地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主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了大丈夫。


二、列舉大丈夫的事例

1.文天祥在元軍的威逼利誘下,唱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過着隱居避世的生活

3.朱自清令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出師表

古之賢者善於以史為鑑,察治國家興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顧先帝「嘆息痛恨」的情形有什麼意圖?

答:借先帝之意,告誡後主要親賢遠佞.

文章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三顧茅廬,臨危受命,白帝城託孤),作者回顧這些往事的目的是

答:表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於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並以先輩創業的艱難激勵劉禪。

陸游在《感狀》中說「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足可見此文傳唱千古的原因在於作者凜然正氣中所蘊含的耿耿忠心。細讀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點即可)

答:

①積極獻言,提岀三項建議.

②推薦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後方穩定,得以岀師北伐.

④籌備北伐,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準備.

「先帝」一詞有何用意

答:依據先帝遺志提建議,不僅語言得體,符合臣子身份;同時言辭懇切,激勵後主繼承先帝遺志,完成統一大業。

【甲】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出師表》

【乙】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善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使眾人信服。

為人處世之道:

【甲】 親賢臣,遠小人。

【乙】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相同用人之道:

親賢遠佞,任人唯賢,注重德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出師表》節選)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傑,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節選,有刪改)

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他們)打了勝仗卻不給他們功勞,攻占了土地卻不給他們好處.

同:重用人才,善用人才.

異:諸葛亮強調了德的重要性.

送東陽馬生序

嗜:特別愛好。

寓:住。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因此別人大多(願意)把書借給我。


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我去穿着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之意。


作者對同捨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

答:作者從讀書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樂,就不在意物質上的貧困了。


啟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要做到勤學好問。

學習要主動。





【甲】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曾高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節選自《曾國藩家信》)

【乙】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 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注】甲文是曾國藩寫給兒子的家信。


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

你年紀還小,千萬不可以貪戀奢華,不可以習慣懶惰。


兩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經歷勸誡後輩的。他們共同認為年輕人要想有所作為就應該做到:勤奮,自持,刻苦。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境貧寒,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着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鬆抄錄。抄寫完後,趕快跑着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博覽群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子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臉色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着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的訓斥,神色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說出一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了。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有所收穫。 當我從師時,背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隆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僕役拿了熱水來澆洗,用被子圍蓋,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寄居在旅館,店主每天供給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舍友都穿着華麗的絲綢衣服,戴着紅帶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佩白玉環,左邊佩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好像神人;我卻穿着破舊的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辛勤大概就像這樣。 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跟隨在公卿之後,每天在皇帝座位旁邊侍奉,準備接受詢問,天底下也錯誤地稱說我的姓名,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糧食,父母每年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饑寒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借然後看到。他們中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賢能。我進京朝見皇帝時,馬生用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言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辭謙和,臉色平易。(他)自稱少時對於學習用心努力,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他的父母,我特意將治學的艱難告訴他。說我勉勵同鄉學習,是我的志意;詆毀我誇耀自己際遇好而在同鄉前顯示驕傲,難道了解我嗎?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誠:確實,實在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來看,大王受到的蒙蔽很深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命令剛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院子像集市一樣熱鬧.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鄒忌貌美: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得到啟發: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形象:

鄒忌沒有因妻妾客的讚美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表明他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君子。

齊威王是一個廣開言路,從諫如流,行動果斷的君王。

結果:齊威王納諫,燕趙韓魏來朝,齊國在朝廷上取得勝利。

齊國能戰勝於朝廷的原因是什麼?

1.有鄒忌這樣善於勸諫的賢臣

2.齊威王善於採納群言

啟示:

1

國君只有廣開言路,才能興利除弊/修明政治,使國家強盛起來。

2

作為領導,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偏聽偏信;作為群眾,提建議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對方,又要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侵犯;作為普通人,要善於接受別人的建議。

(對別人勸說應力求委婉,使之願意接受,要善於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且及時改正。)

拓展

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以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下列句子中,加點「於」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D)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A.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B.相與步於中庭

C.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D.萬鍾於我何加焉

鄒忌委婉規勸,以事設喻(類比說理/由小現大/由家事到國事),更有說服力。

諸葛亮直言勸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淳淳告誡,又不失人臣身份。

【甲】《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令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 所睹於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日:「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春秋》

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自己吃飽且知道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勞苦。

【甲】鄒忌用自身經歷設喻說理,諷勸齊威王;【乙】晏子用古之賢君的做法暗示齊景公,使齊景公頓悟。


曹劌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來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如實稟報)。」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實情(誠心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職分之類的事,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前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作戰。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將要驅車追趕。曹劌說:「不行。」向下查看車輪碾出的痕跡,登上車前的橫木眺望齊國軍隊,說:「可以了。」於是追趕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衰落,第三次(擊鼓士氣)枯竭。他們的士氣枯竭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大國難以預測,怕有理伏。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趕他們。」

「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交代了戰爭的時間、地點、性質和交戰的雙方。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作用:

①交代曹劌請見的原因;

②反襯曹劌的遠見卓識;

③「遠謀」一詞提挈全文。

反映:

①曹劌身份卓微,卻關心國家大事,以國事為重;

②反映曹劌深謀遠慮。

(祭祀用的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體現「取信於民」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表現曹劌重視人民的力量。

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據實情(誠心處理)。

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衰落,第三次(擊鼓士氣)枯竭。

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趕他們。

形象

曹劌

愛國(有責任心與愛國情),深謀遠慮,(指揮從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做事謹慎,善於把握戰機)

魯莊公

目光短淺,但善於納諫

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

(1)戰前,魯莊公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於近臣和神靈;

(2)戰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貿然進軍;

(3)戰後,「既克,公問其故」,不知取勝原因。

曹劌的「遠謀」表現在:

(1)戰前三問,說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2)戰中,觀察敵情,把握戰機(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三峽

三峽修建水電站的理由:

1.水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2.落差大(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醉翁亭記

閱讀【甲】【乙】兩個語段,回答下列各題。

【甲】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乙】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①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②,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③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④可樂也。

(節選自《蘭亭集序》)

【注釋】①修禊(xì)事:為了做禊事。禊事,一種祭禮,到水邊洗濯,嬉遊,並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②流觴: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曲水:引水環曲狀成為水渠。③品類:指萬物。④信:實在。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泉香而酒洌: 水(酒)清

②樹林陰翳: 遮蔽

③少長咸集: 全,都

④茂林修竹: 長,高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蒼老的容顏,花白的頭髮,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這一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春風和煦,舒心暢快.

(3)【乙】文中與【甲】文畫線句子描寫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4)【甲】【乙】兩文均體現了「樂」,兩文之「樂」有什麼不同?

【甲】與民同樂.

【乙】與友同游之樂

課外

滿井遊記

明 ·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zhāo)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hú)。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liè)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jiā)背。凡曝(pù)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墮(huì)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天目

明朝·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縣岩,庵宇皆精,三絕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 「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拓展:袁宏道,公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