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修訂間差異

出自DOLLARS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標籤2017 原始碼編輯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 结合生活,了解记忆,有主见有关联
2. 分课时归纳,分重点归纳,适当记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此诗最能说明南朝时期佛教盛行。
刘秀是位面之子,王莽是穿越者。穿越者固然牛逼,怎奈敌不过位面之子,要知道,刘秀很可能是个魔法师,关键性的一战中,几万对战42万,一般人能打得过?!孙武在世也难。可是刘秀召唤了陨石雨42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损失大半!所以说刘秀是位面之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
===土地改革===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
一、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斗争时期(1950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性质是私有制。
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其性质是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的,农民只有经营权使用权。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错误。
理由: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建立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度 ;我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五年计划===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由于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
===冷战===
====德国分裂====
德国法兰西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随着冷战开始,美英法与苏联矛盾加剧,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在苏台区成立了民主德国,从而导致德国分裂。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於 2023年2月19日 (日) 11:58 的最新修訂

各朝代主流思想
朝代 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
春秋戰國 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
秦朝 法家思想 李斯
漢朝 新儒學 董仲舒
魏晉 玄學 阮籍、嵇康
隋唐 儒道釋三教合一 王通
宋元 程朱理學 朱熹、程頤、程灝
明朝 陸王心學 王陽明
清朝 程朱理學、樸學 顧炎武、戴震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創者, 這種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英國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資本的支持。

一戰

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

《巴黎協定》是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在紐約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該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定》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以內,並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以內。

二戰

拓展

亞太地區(Asia & Pacific),是亞洲地區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國歷史十五講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